首 页 国内要闻 黑河时政 社会新闻 民生新闻 行业动态 新闻专题
边境旅贸 文体新闻 全市各地 生态黑河 时空黑河 市长热线 评 论
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保持使用公勺公筷、不聚集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生冷食物。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黑河新闻网  >  时空黑河
霍尔莫津地名考略
//heihe.dbw.cn  2022-04-22 09:12:58

  1683年富察萨布素任黑龙江将军,开启了黑龙江地域有明确、系统的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孙吴县的历史,也要从这一时期说起。

  1991版《孙吴县志》记载:“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雅克萨战争胜利后,萨布素率宁古塔、吉林满军和达斡尔兵2000人,开始在黑龙江两岸屯田,其中有境内的霍尔漠津、四季屯两个屯垦点。”“四季屯,东、西霍尔漠津,大、小桦树林子等屯开发较早。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一些吴姓八旗人从宁古塔移居今四季屯址,逐渐形成自然屯。同年,一批何姓人家从宁古塔移居于今东、西霍尔漠津屯,在此约200年前从山东曲阜县迁来的一些曾姓人家住在此地,后来曾姓被编入汉八旗(正白旗),而何姓(满族)属镶红旗。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沙俄侵占,屯民逃散。清政府收复后,屯民陆续返回,人口逐年增多。”

  虽然没有查到这段文字资料的出处,而且“在此约200年前”存在歧义,但从其他各种资料中基本可以认定:今天的“东西霍尔漠津、大小桦树林子、四季屯”这几个村落确实是从萨布素驻防黑龙江沿岸时期发展而来的。

  清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二十八日,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履勘黑龙江各城“沿边四至并边界以内山川形势、城村方向道里、远近险易及居人住牧、台卡、营讯、驻扎处所、官兵数目”等,编制了《黑龙江通省舆图总册》。1989年,中国近代史专家柳成栋先生在整理该资料时说,“《黑龙江通省舆图总册》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黑龙江舆图说”。

  该书中记载,黑龙江城(即现在的瑷珲镇):“城南九十五里许,有大查库拉屯。居人四十一户。四面均系田地;城东南一百一十里许,有小查库拉屯。居人三十一户,南、西二面系田地;城东南一百二十里许,有东、西霍尔莫勒锦二屯。居人一百二十六户。南、西二面系田地。”

  在百度地图上,用“测距”的方法来比对,大查库拉、小查库拉,分别对应现在的“大桦树林子村、小桦树林子村”。(由此可以推测,满语中的“桦树林”,发音接近于汉字的“查库拉”。)而“霍尔莫勒锦”当然就是现在的“霍尔莫津”,只是在将其他民族的发音用汉语进行记录时,不同时期的不同人们使用了不同的汉字而已。在其他资料中,还会看到更多的“音近字不同”的例子。

  “霍尔莫津”这一名字的由来,在孙吴县一直流传的说法是:“霍尔莫津”是达斡尔语,意思是“山梨花盛开的地方”。而1938年出版的日文《满洲地名考》中则解释说:这地方本来是叫“红毛鸡”,原因是一个姓吴的人最先来这里打地基建房子。这人外号叫“红毛”,于是人们称此地为“红毛基”,后来就演变成了“红毛鸡”,再后来按照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的发音写成了“霍尔莫津”。

  民国九年(1920年)版《瑷珲县志》记载,当时西霍尔莫津屯共80户人家,其中汉族67户,满族13户,是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村落,其中确实有5户汉族“吴”姓人家。按汉语发音称呼人的绰号为“红毛”是有可能的,但把该人的房基称为“红毛基”就不符合汉语习惯了,因此这种说法不可信。该书记载的东霍尔莫津屯是个以达斡尔族为主体的村落:全村70户,其中满族4户、汉族6户、达斡尔60户(其中沃勒姓20户、得都尔姓15户、何音姓16户)。以达斡尔语起名为“山梨花盛开的地方”是比较合理可信的。

  1993年,齐齐哈尔市政协编写的《达斡尔族村屯录》中,共收录黑河市的达斡尔族村屯11个,其中孙吴县只有一个,就是“霍尔莫津”(书中误写作“霍莫尔津”)。介绍其来历为:为郭、德姓氏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建屯,屯名来历不详。

  另外,《黑龙江省志·邮电志》记载,霍尔莫津是元代的“失宝赤万户府驿站”,但黑河学者刘城在《黑河古驿路驿站的历史地位》中认为“失宝赤万户府”可能是今黑河市爱辉区西沟村附近的“老羌城”遗址。究竟哪种说法正确,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在一幅《江东六十四屯图》中,“霍尔穆勒津”后面还用括号标注为“富鲁苏苏”,附近还标有“特尔德尼故城”字样(与1899年屠寄主持绘就的《黑龙江舆地图》标注一致);《黑龙江外纪》里有“黑龙江城东五十里有济噶苏城,六十里有徹赫特城,东南百里德文苏苏、福鲁苏苏之间有德勒德尼城。”其中的“福鲁苏苏”与图中霍尔莫津下面括号内标注的“富鲁苏苏”发音相近,而“特尔德尼”与“德勒德尼”发音也很相近,且有资料说“特尔德尼”就是“德勒德尼”。

  据此似乎可以认为,霍尔莫津及附近,清代以前就有“富鲁苏苏”和“特尔德尼”两座古城。但是,《黑龙江通省舆图总册》中却记载:“富禄苏苏在城(指黑龙江城)东南一百六十里……德温苏苏在城东南二百里。城东南一百九十里许平旷地方有德勒得呢古城土基一处,约周广四里余。”在百度地图上测距,瑷珲镇东南一百六十里、一百九十里、二百里,分别对应今逊克县城、边疆村、黎明村附近,与霍尔莫津相差甚远。因此,尚不能断言霍尔莫津与清朝以前古城的关系。

  至于“四季屯”,在一些资料中也标注为“四计屯”或“四家屯”“四家子”,推测最早是由四户人家在此落脚而得名。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黑龙江将军衙门从瑷珲迁至墨尔根后,瑷珲改为副都统衙门,包括霍尔莫津等沿江村落在内的今孙吴地域,都是瑷珲副都统衙门的辖区。和江对面的“江东六十四屯”一样,生活着勤劳善良的满、汉、达斡尔等族人民,开发、建设着这片肥沃的黑土地。然而沙俄侵略者步步紧逼的贪婪和清廷腐败落后的无能,书写了一段惨痛的历史。

  清咸丰八年四月十六(1858年5月28日),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其中有:“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原住之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著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

  这里的“豁尔莫勒津”,就是现在的“霍尔莫津”,条约中叙述不够准确,实际意思应该是“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对岸”。这一区域也就是“江东六十四屯”。霍尔莫津这个小小的村落,作为一个区域边界标志点,被写进《瑷珲条约》,见证了历史。

  《瑷珲条约》既说“黑龙江左岸为俄罗斯国所属之地”,又说“原住之满洲人等准其永久居住、仍著满洲大臣官员管理”,这自相矛盾的说法,留下了极大的隐患。1900年,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相继发生,沙俄军队不仅驱赶、杀光了江左居住的中国人,还越过江来占领了江右岸的一些地区。按照《孙吴县志》的说法,霍尔莫津等村屯的居民们为了避祸,纷纷逃散,直到清政府收复江右岸之后,才陆续返回。

  实际上,康熙既然当初派萨布素带兵来建立“黑龙江城”并驻守屯田,对边疆一带的防卫还是很重视的。《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中说,从康熙年间开始,清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置了许多“卡伦”。“卡伦”一词源于蒙古语,是“看守”的意思,后来沿用到满语中,成为“哨兵、岗哨”的意思。何秋涛在《朔方备乘》中说:“更番候望之所曰台,国语谓之喀伦,亦作卡伦,又有称卡路、喀龙者。”

  《黑龙江通省舆图总册》中记载:“……在霍尔莫勒锦屯设有‘卡伦’一处……此四卡每月各派官一员,兵三名,轮流更换,坐守巡查。”

  仅有三四人守卫的哨所,能起的作用当然也就限于“警报”,大本营的军队数量、武器装备、官兵素质才是决定边疆能不能守得住的关键。1900年,黑龙江上的硝烟还未散尽,俄罗斯《阿穆尔报》的主编、海兰泡大屠杀的目击者和参加者基尔希纳出版了一本名为《攻克瑷珲》的书,其中写道:“攻克黑河屯之所以顺利,很显然是由于中国人白白放过了我军在‘满洲沟’渡河的机会,而且在我军占领了有利的作战阵地之后,他们才获悉我军渡河的消息……他们的后备部队显然驻扎在离开始战斗处的很远的地方,因此不能及时赶到作战地点……由于考虑不周,他们完全将满洲沟放任不管,这就成为他们在黑河屯附近轻易遭到彻底失败的原因。”

  从叙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失败的原因,也看到了我们的先辈们是如何英勇面对侵略者的。书中在叙述攻打瑷珲城时写道:“我们劝盘踞在房子里的中国人投降,但他们开枪作答,因此,为了将他们撵出去,只好放火烧房子……盘踞在一幢房子里的中国人不愿投降,便跑到外面自我爆炸……在营盘门上头留下了一名不想、或者没下决心离开岗位的哨兵,他向志愿兵(注:指俄军)开枪射击。志愿兵中,一名从原始森林地区来的射手的一颗子弹把他的枪打哑了……中国兵勇和中国居民无视于让他们放下武器的劝告,进行顽强的抵抗。几乎每幢房子都是经过战斗取得的。许多房子里,中国人都纵火自焚。在‘和气的’中国人那里发生的事情,一般都不得不令人感到惊讶。”

  许多外国人可能只看到了中国人外表的谦和友善,却不知道中国人自古以来刻在骨子里的“轻生死、重名节,可杀不可辱”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传承至今,并且还将继续传承下去。

 
作者:黄立新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崔多全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更多>>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
Copyright©2002-2006 HEIHE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黑龙江东北网络台 中共黑河市委宣传部 黑河日报社 主办
黑河新闻网联系方式:0456-8223257 QQ:2730088696 E-mail: tym4673@126.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56-8223216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