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写就对党最深沉的爱
——爱辉区大黑山森防“夫妻哨”的故事
一路崎岖,伴着秋风和淋漓的小雨。10月7日,国庆小长假最后一天,记者一行从黑河市区出发,驱车85公里到达爱辉区七二七林场,继续往山上走1小时,大黑山474瞭望塔才依稀可见。爬上26米高的瞭望塔,风从耳边呼啸而过,每踏上一步,都感觉塔身在颤抖。就是这26米,瞭望员史贵玲从16岁开始,来来回回爬了31年。来到塔上,只见老史端着望远镜有节奏地移动着身体,调整着视线,专注地瞭望着,妻子曹桂兰在旁边拿笔在小本子上记录着他叙述的情况。
把青春融入莽莽群山
初中刚毕业那年,史贵玲当上瞭望员,开始了驻塔守林的生活。那个懵懂少年,内心笃定,想把青春甚至整个生命融入莽莽群山。最初的塔房,木刻楞外面的泥墙面都脱落了,透风漏雨。春夏季节要和蚊虫作斗争,初冬要盖上两层棉被才能入睡。肩负守护森林这样的责任,让那时年少的史贵玲感到很有成就感。相比沉重的责任,生活的艰辛就显得轻了。2003年,史贵玲结婚第三年,妻子曹桂兰放弃了市里的工作,陪丈夫当起了瞭望员。从此,夫妻二人的工作、生活全部都在这面积狭小、设施简陋的瞭望塔上,同事们称呼他们为大黑山的“夫妻哨”。
史贵玲夫妻俩用执着与坚守,映照初心,践行使命
“有人说羡慕我们俩远离尘嚣的‘神仙生活’,可那些年不通水、不通电,生活的清苦和艰难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由于大黑山地处群山深处且海拔较高,交通十分不便,粮食、蔬菜等运送不及时,史贵玲夫妻最常吃的就是容易储存的白菜、土豆、萝卜。为了补给饮用水,史贵玲要到离塔最近的四道沟村拉运,往返一次得走10公里,花费两个多小时。背着40斤水上山,史贵玲后背经常硌出一道道血印。
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给了史贵玲无穷力量。几年前,在爱辉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史贵玲所在的大黑山瞭望塔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打了深水井,接通了电,打通了去往瞭望塔的路。今年,七二七林场党支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定期派人带着水果时蔬前往瞭望塔看望史贵玲,解决他们夫妻营养搭配的问题。近期,在得知大黑山瞭望塔的水泵因电压不稳烧坏不能供水后,党支部及时组织人员前往大黑山,将水泵拿到市区维修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大黑山瞭望塔用水问题。
让信念在心间牢牢扎根
一部望远镜、一部电台、一个大水壶、两件军大衣……塔上东西屈指可数。一个军绿挎包引起了记者注意,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套党史学习教育指定书籍,书里有的地方勾勾画画,有的页码之间夹着小纸条,纸条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学习心得。史贵玲说,3月初爱辉区林草局召开了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3月15日进入春防,由于塔上网络信号不好,不能及时收到最新信息,自己不能参加集体学习,他就带了一套党史学习教育指定书籍到瞭望塔,每天除了观测火情,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看书学习。
2014年4月,史贵玲实现了自己人生最大的愿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我就是这山里的树,我要把根深深扎在这片泥土里,守护这片森林的安全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史贵玲坚持每天学习指定书目,记党史笔记。在研读指定的“四本书籍”后,他又深入学习了《中国共产党黑河历史》等党史学习教育书籍,学习了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更坚定了史贵玲献身防火事业、坚守瞭望塔的决心。针对塔上无网络情况,七二七林场党支部指定专人每周前往瞭望塔,与史贵玲交流学习心得,帮助他解决理解认知问题,共同进步。
史贵玲深情地说道,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学习党史就是要始终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以史为鉴。只有了解党的发展历程,汲取党史中的智慧,才能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