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年末,我市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治理土地382公顷,整理出耕地220公顷,形成水面88公顷,打造沙金过采区复绿示范区6处——
环境治理 让矿产之乡迈向绿色崛起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矿产资源开发中,严格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积极探索矿山环境管理新举措新路径,努力实现环境改善、废弃地再利用无偿纳入政府土地收储、工矿用地转为农用地用于耕地占补的“三方共赢”。截至2016年年末,累计投入矿山环境治理资金9000余万元,治理土地面积382公顷,整理出耕地220公顷,形成水面88公顷,打造沙金过采区复绿示范区6处,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举三得。
我市蕴藏各类矿产多达90余种,素有“地质摇篮”“矿产之乡”的美誉,多宝山铜多金属矿和翠宏山铁多金属矿更是摘得了东北地区最大铜矿和全省第二大铁矿的桂冠,作为黑龙江省矿产资源的重要开发基地,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矿产资源开发势必破坏生态环境,而矿山地质环境管理起步较晚,一直以被动管理为主,缺乏源头治理之策,导致治理的投入跟不上破坏的步伐。截至2016年年末,全市共有应治理矿山63处,总面积达120平方公里,其中有49处20多平方公里的露天煤矿和100多平方公里的沙金过采区亟待治理。
按照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的新要求,市政府确定了“实施生态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2014年起,我市启动矿山环境治理试点工作,确定了新建矿山“高门槛”、生产矿山“严管理”、历史遗留矿山“多举措”的矿山环境治理总体思路。对新建矿山严格要求,高门槛准入,杜绝对环境无序破坏。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以最小的环境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关闭矿山采取由企业履行矿山环境治理义务,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实施生态修复、植树复绿;对生产矿山采取边生产边治理的办法,企业在生产的同时,对采坑就近回填,对排土场进行复垦治理;对待沙金过采区按照“宜耕则耕、宜牧则牧、宜林则林”为原则,确立了市场化运营,大胆探索引入社会资本治理矿山的新机制。部分采矿区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年间,生产矿山西岗子煤矿在工矿生产继续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有计划地治理,变工矿废弃地为耕地近3000亩,逐步成为农业反哺工业,工业拉动农业的新型生产矿山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