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尽青春芳华 培育“小石榴籽”
——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麻爱彦
因为初心而坚守,因为梦想而执着。今年47岁的她,扎根边疆27年,将青春年华无怨无悔奉献给了她挚爱的教育事业。27载芳华,她精心培育“小石榴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学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融入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国防教育、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让“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和“五个认同”思想潜移默化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她就是前不久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的孙吴县第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麻爱彦。
要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就是要增强文化认同,这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麻爱彦反复思考:如何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如何做好适合孩子们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于是,她带领师生共同打造了以中华民族大家庭长廊为核心的红色教育长廊、科技探索长廊和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长廊,引导孩子们利用废旧材料,融入传统文化、航天科技、红色基因等多种元素,创作出4500余件作品;她带领孩子们在操场上绘制巨型黑龙江省地图、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与孩子们一起做“爱我中华”的地图游戏,开启了从“参与做一做”到“我要说一说”的培养模式,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了解祖国和民族知识,“做石榴籽铸民族魂”。在她的悉心培育下,先后有300余名小解说员走上宣讲岗位,开展宣讲活动349期。一位一年级女孩在讲述“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英雄事迹时,虽声音稚嫩,但饱含对少年英雄的崇敬之情。这些具有参与感、体验感、代入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场景,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从灵魂深处拥护和维护民族团结,更坚定了麻爱彦做好一名文化认同促进者的信心。
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的麻爱彦深刻认识到,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课堂”,必须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不断巩固这个主阵地。麻爱彦创新方式方法,声情并茂地讲授民族知识,以常识化教育启迪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学校开设了41个社团课程,孩子们在踢足球、吹排箫、制作各民族服饰等活动中大胆实践、尽情展示,师生的发明获得四项国家专利。她在学校的音乐社团带着孩子们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班级里有一名达斡尔族女孩,性格内向,她主动让孩子加入音乐社团,在音乐的熏陶下,女孩逐渐变得开朗大方,亲切地叫她“麻妈妈”。她带领师生构建的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悄无声息地融入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麻爱彦一直以自己的家乡为自豪,经常思考着如何利用好区域资源,为边境县的孩子们提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次教育。她找准把国防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结合的切入点,打造“少年军校”阵地,构建国防知识、军事体验等7大特色课程体系,亲自设计军校活动27场次。孙吴县少年军校“立志银行”评价机制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立志成才的理想信念,在军校太阳勋章颁奖仪式上,孩子们“从小志在军校,长大志在祖国”的口号响彻整个校园,更激荡着孩子们的内心。体验式、浸润式的国防教育,让孩子们感悟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不断增强“我为祖国守边疆”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麻爱彦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性的重要意义,积极行动起来,把学校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中。主动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阿扎乡小学开展了以线上交流、书信往来等形式的手拉手联谊活动,与藏族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她每年都组织全校师生参观党史馆、胜山要塞二战遗址等教育基地,让孩子们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麻爱彦的带领下,孙吴县第三小学先后获得国家级语文教改示范校、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红色基因传承校等多项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