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河市爱辉区王肃街72号矗立着一栋红白几何图案相间的二层欧式楼房,在绿树掩映下格外引人注目,它曾是黑河著名的“通济当铺”,现为旅俄华侨纪念馆。
一
二十世纪初到二三十年代,一些山东、直隶的“闯关东人”来到黑河谋生,并大胆去苏联境内经商、淘金、出劳务赚钱,回到黑河后在大兴街(现王肃街)、兴隆街(现海兰街)、中原街(现文化街)、官渡路、迎恩路两侧建造许多中西合璧楼房。
毕凤芝先生建造的具有伊斯兰风格的楼房 作者提供
当时,黑河有两位著名的旅俄归侨,分别是邵宗礼先生和毕凤芝先生,他们在黑河可谓富甲一方,素有“东有邵家大院,西有毕家大院”之称。邵宗礼先生以现国际饭店和原黑河宾馆位置为中心,建造了以“广聚公”为标志的楼群和木刻楞房子,后因城建需要均被拆除。毕凤芝先生在大兴街(现王肃街)两侧建造了以“通济当铺”“三合义”和伊斯兰风格楼等为标志的十余栋欧式楼房,后因城建需要大部分已拆除。
毕凤芝、邵宗礼、徐鹏远、张德鑫、金炳恒、王殿铭、梁绍贵等旅俄华侨因长期在苏联居住做生意,接受了欧洲文化,建造的“元茂昌”“广聚公”“合盛永”“鸿盛源”“恒源茂”“大兴当”等商号,大多以俄罗斯风格为主,汇集了犹太式、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拜占庭式建筑特点,风格多种多样。黑河的欧式建筑规模都不是很大,楼房每栋一般平均2000平方米左右,多以二层砖木结构建筑为主,三层楼房几乎没有。
二
“通济当铺”(又称大兴当)是毕凤芝老先生建造的一座较大的建筑物。据有关人士考证,它是一栋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欧式楼房,也是黑河至今留存不多的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建筑面积1926平方米,由两栋楼拼接而成,坐南朝北,沿王肃街东西走向,西侧楼体跨度比东侧宽2米。这栋近2000平方米二层小楼为砖木结构,内部的承重梁由40厘米的圆木加工而成,楼内原为木制楼梯、木质旋花扶手,门窗和地面也全部为木质。为抗严寒,临黑龙江一面的墙体厚达70厘米,南面朝阳面的墙体厚为50厘米。房顶有两个木质构架铁皮瓦盖小穹顶,北侧是一排女儿墙。
原“通济当铺”,现为旅俄华侨纪念馆。 初 丹提供
“通济当铺”建成后大概使用了十几年之久,以典当生意为主,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迅速侵占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1933年1月,日寇的铁蹄踏进黑河,此建筑便被日本侵略者强行霸占了十几年做专卖局。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远东第二方面军首先轰炸黑河日军重要军事目标,后横渡黑龙江攻占黑河,日军战败投降,随即在大兴街(现王肃街)上的“萨哈亮”饭店建立黑河卫戍司令部,负责维持黑河社会秩序。同年11月初,以王肃、岳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东北人民自治军先遣人员先后进入黑河,起到“按下钉子,站稳脚跟”的作用,把“通济当铺”作为黑河人民自治军司令部和中共黑河地区中心县工作委员会办公地点。此后几年里,这里成为黑河地委、黑河军分区开展剿匪作战、土改斗争的司令部,演绎了建党、建军、建政和发展生产、支援前线,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迎接新中国到来的史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栋楼房先后为黑河地委办公机关、黑河日报社、黑河地区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黑河广播电视大学和黑河学院留学生公寓,2007年辟建为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
三
毕凤芝,字鸣三,1870年出生于山东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1917年闯崴子(海参崴),后来到黑河,以向苏联贩卖烧酒和买卖黄金、山货起家,在苏联开有独立商号“和盛义”,有店员28名,经营布匹绸缎。在黄金收获期,半月所收黄金以盆计算。在黑河开有分号。
图为上世纪50年代毕凤芝的夫人赵淑钰(中)和儿女们合影留念。前排左起为次孙毕志民、三孙毕义民、嫡孙毕学民,后排左起三女儿毕英芳、大女儿毕英芬、次女毕英莲。作者提供
毕凤芝在苏联做生意期间,正值苏联政府修建铁路。由于受西伯利亚寒流气候影响,苏联种植蔬菜很难成活,来苏联修建铁路的中国华工劳动强度大,又吃不到时令蔬菜补充营养。毕凤芝就此抓住商机,种植抗低温的卜留克腌制咸菜卖给苏联政府用于提供给华工,收益显著。毕凤芝将赚来的资金大量投入山东莱州老家和黑河的房地产业,同时任“恒耀股份有限公司”(发电厂)的大股东和董事长,在“三友火锯”“泰和油坊”“合盛永”等八家企业持有股份,就连大名鼎鼎的振边酒厂经理徐鹏远先生在经济拮据时,都要通过毕凤芝给予借贷和担保。1942年毕凤芝先生在黑河病逝,享年72岁。
据毕凤芝先生的大儿媳妇曲慧兰生前讲述,以及大女儿毕英芬和三孙媳妇董淑华介绍,在黑河解放初期,毕凤芝的儿子毕承先参加了革命工作,曾在黑河地区文工团、逊克县政府和黑河地区运输公司工作,先后将一些房产无偿捐给政府,还曾用方头巾包裹一大包砂金上交,受到时任专员岳林同志的奖励。毕承先于2010年6月24日在黑河因病逝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毕家大院的房产和企业逐步通过公私合营、捐赠、没收等收为国有,只留得个别小屋为后人居住。
据知情人介绍,毕凤芝的后代有的在国内发展,有的旅居海外。毕凤芝的大女儿毕英芬旅居美国,现年90岁,儿孙绕膝,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二女儿毕英莲、三女儿毕英芳已过世。毕凤芝先生的嫡孙毕学民原为呼玛县一中校长,退休后与夫人定居北京;次孙毕志民曾在黑河三中任物理老师,在2000-2005年期间出任逸夫中学校长,当过黑河市侨联秘书长,2018年11月18日因心脏病去世;三孙毕义民原为黑河运输公司工人,2022年4月21日因病去世。如今毕凤芝先生的第五、六代孩子们大多生活在哈尔滨、沈阳和黑河,也有一部分在美国定居。
四
约百年后,这座楼被时任市侨联主席曹明龙辟建为中国唯一的“旅俄华侨纪念馆”,2007年正式揭牌投入运行,从此这座全国唯一的、最早最全面系统研究和展示百余年旅俄华侨的纪念馆矗立在中俄边境线上最大的城市黑河,这座百年老楼也焕发了新的生机,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作为全国唯一一处以全面反映旅俄(苏)华侨历史为陈列内容的专题性纪念馆,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所具有的鲜明爱国主义主题和所承载的独特历史内涵,是展示旅俄华侨和留苏学生奋力拼搏、报效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重要园地,是宣传党的早期领导人探寻革命真理艰辛历程的重要基地,是传播中俄两国世代友好思想的重要窗口。自建成开馆以来,社会效益显著,现已收集藏品4000余件(套),包括珍贵文物625件(套),接待了前来参观的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以及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中俄两国抗击德日法西斯的老战士,入党入团入少先队的学生和青年等不计其数的参观者;召开了一次“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专业委员会”年会和两次“中国华侨历史研究会”研讨会;2010年被黑河市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老楼在黑河这片土地上久久屹立,讲述着属于它的故事和故事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