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博物馆馆藏一件金代双鱼铜镜,镜背边缘有铭文“上京巡院”字样,又称“上京巡院镜”。根据入库原始凭证记录,这面铜镜直径19.3厘米、重1410克,青铜铸造,北安市红星农场工人孙长庆先生于1986年6月发现并于1991年4月捐献。
上京巡院镜 作者提供
金代铜镜形制多样、题材丰富,其中双鱼图案为金代铜镜的典型纹饰。大多数双鱼铜镜是以铜钮为中心,一对鲤鱼按顺时针方向在水波纹中互相追逐的形象作为主体纹样。金代官铸铜镜上的铭文款识是识别金代铜镜的一个重要标志。
金承袭辽制,建五京,置十四总管府,是为十九路。《金史·地理志》记载:“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旧土也,国言‘金’曰‘按出虎’,按出虎水源于此,故名金源,建国之号盖取诸此。国初称为内地,天眷元年号上京。海陵贞元元年迁都于燕,削上京之号,止称会宁府,称为国中者以违制论。大定十三年七月,后为上京。”上京路辖蒲与路、合懒路、恤品路、曷苏馆路、胡里改路等路,其中蒲与路故城在今克东县金城乡,与位于北安市城郊乡的曷苏昆山谋克故城隔乌裕尔河相望。
在蒲与路出土有“上京巡院”签记的铜镜正可作为蒲与路归属上京路的实证。辽金时期的诸京警巡院是世界上最早的警察机构,管理各京的治安。其中上京警巡院“使一员,正六品。掌平理狱讼、警察别部,总判院事。判官二员,正九品。掌检稽失,签判院事。”(《金史·百官志三》)另外还设有司吏六人,其中女真二人、汉人四人。
蒲与路是金代北疆重镇,曾屯有重兵。“蒲与”即“乌裕”“乌裕尔”的女真语音译,意为低洼之地。在克东县曾出土一面双鱼铜镜,样式、风格也与北安文管所馆藏的“上京巡院镜”极其相似,应为同一时期的作品。同阿城白城等地出土的双鱼镜相比,在蒲与路出土的这两面铜镜明显具有以下特点:镜钮外两条按顺时针游动翻滚的双鱼占据了整个镜背的空间。双鱼鱼体较高,近似于高浮雕,头部的鳃及唇结构刻画清楚,鱼鳞较大,背鳍长,尾部翻折,尾鳍一长一短;鱼周围伴有水纹,铜镜外缘无唐草纹等饰带。
金代缺铜,铜禁屡见于史册。《金史·食货志》记载:“(大定)十一年二月,禁私铸铜镜。旧有铜器悉送官,给其直之半。惟神佛像、钟、磬、钹、钴、腰束带、鱼袋之属,则存之。”又云:“初,大定间定制,民间应许存留铜鍮器物,若申卖入官,每斤给钱二百文。其弆藏应禁器物,首纳者每斤给钱百文,非器物铜货一百五十文,不及斤者计给之。在都官局及外路造卖铜器价,令运司佐贰检校,镜每斤三百十四文……明昌二年十月,敕减卖镜价,防私铸销钱也。”乃至“民间铜禁甚至,铜不给用,渐兴窑冶。凡产铜地脉,遗吏境内访察无遣,且及外界,而民用铜器不可阙者,皆造于官而鬻之。既而官不胜烦,民不胜病”。金代铜料缺乏程度可见一斑。因此,金代铜镜才愈加显得珍贵。
金代铜镜传世不少,精品众多,如阿城上京博物馆的铜镜之王,保存完整,造型大气磅礴,世所罕见。此外还有龙纹镜、兽纹镜、人物镜等诸多种类,但唯有鱼纹镜方为金代典型的大众化纹样,这与女真族早期渔猎生活中对水与鱼的崇拜分不开的。
还需一点注意的是,北安博物馆收藏的这面“上京巡院镜”直径达到19.3厘米,联系到金代缺铜的史实也算是难能可贵了。这面铜镜制作精美,铸造工艺精湛,是在北安地区出土的最能代表女真族特色的文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