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孙吴奏响新时代“牧”歌
——孙吴县聚力推动安格斯牛产业发展
从孙吴县驱车1个小时来到红旗乡犇兴养殖专业合作社,伴随着阵阵“哞哞”的欢叫,一栋栋钢构牛棚映入眼帘,几百头安格斯牛膘肥体壮,或卧、或悠闲自在“溜达”。
“这个占地9.6万平方米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国家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安格斯肉牛存栏超过千头。”孙吴县畜牧兽医总站站长韩希辉介绍说。
近年来,孙吴县立足资源禀赋,谋特色发展之路,举全县之力培育发展安格斯牛产业,养殖安格斯牛已成为全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孙吴县被授予“中国安格斯牛之乡”。
图为黑尊牛肉业员工在包装销售礼盒
“孙吴县积极探索推动安格斯牛产业发展路径,‘宅基地换产业’是乡镇推动安格斯牛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韩希辉介绍说。
红旗乡建设村建设屯、光明屯整村搬迁是孙吴县宅基地换产业的典型成功案例,两个村的整体搬迁换来了以安格斯牛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年人均纯收入1.7万元以上,实现了长期可持续脱贫致富。
“在探索中找到‘农业不强牧业补、单项不强融合补、产业无路置换补’方法,走出了一条‘宅基地换产业’,更加符合红旗乡情民意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孙吴县红旗乡党委书记王兆军介绍说。经过5年努力,红旗乡现已完成建设村建设屯、光明屯“宅基地换产业”工程,有力地推动全乡农牧融合发展,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转型升级和“价值转移”,现已建成建设现代专业合作社、犇兴安格斯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黑尊牛牧业有限公司三个龙头企业,形成集汉麻、高蛋白大豆种植,安格斯肉牛养殖(育肥)、汉麻加工,种植养殖加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集团。自实施“宅基地换产业”项目以来,不仅带动红旗乡农业产业扩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还带动了落后村屯农民的增收致富,有效盘活了村庄闲置土地和集体资产,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通过“互惠共赢”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过去建设村被称为‘空壳村’。整村搬迁后,合作社每年向建设村委会缴纳租金53.5万元,变成红旗乡‘首富村’。”红旗乡建设村村委会主任姚福财说。
为实现安格斯牛产业可持续发展,孙吴县组建安格斯肉牛产业专班。确定以肉牛全产业链模式发展安格斯牛特色产业,建设肉牛养殖场和屠宰分割场,面向中高档消费群体,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村集“造血”提供了强大动力。
“安格斯肉牛经过屠宰深加工,每头牛能增值1万元左右。”黑尊牛肉业经理王艳柏说,公司建设了国际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生产线,每天可屠宰30余头肉牛,年可屠宰肉牛1万余头、肉羊2万余只,年可加工牛羊肉制品2000余吨。目前,孙吴“黑尊牛”品牌直营店省内开设5家,计划未来3年内实现省内外直营和加盟店20家,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
安格斯牛产业发展离不开专业团队的支持。“在孙吴县援边工作队产业团队的大力推动下,孙吴县安格斯牛产业快速融合发展,安格斯牛全产业链布局初步完成。”韩希辉说。
值得一提的是,孙吴县援边工作队产业团队为推动孙吴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助力赋能。
“工作队重新定义了孙吴县肉牛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原来单一粗放的数量型、依靠出售产业链最低端的肉牛,转变为通过种质资源提升,以质换量、提质增效,同时又进行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保障养殖从业者的收益可持续。”孙吴县援边工作队产业团队队员、现任孙吴县畜牧兽医总站副站长赵晓川介绍说,“安格斯牛一产方面实现四个‘一’,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指导孙吴县犇兴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示范场建设,获得了国家肉牛标准化示范场;指导提升犇兴养殖专业合作社安格斯牛种源,获得了省级《种畜禽经营许可证》,合作社实现自身肉牛育种,为打破肉牛种业的“卡脖子”瓶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申请国际专利《一种安格斯牛的育肥方法》,实现安格斯牛年增重1000斤。帮助孙吴县引进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一项,为孙吴县安格斯肉牛产业进入国家科研队伍、未来开展联合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头普通商品牛卖到一到两万元,而一头种牛可卖到6万元至8万元,如果规模繁育种牛,效益可实现质的飞跃。”赵晓川对未来孙吴县安格斯牛发展信心满满。
通过全力实施“纯种安格斯牛引进+本土化育种+扩繁育肥+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的现代化、产业化肉牛发展模式,推动安格斯牛产业快速融合发展,孙吴县已初步形成了集安格斯牛种牛繁育、肉牛养殖、屠宰深加工、冷链物流为一体的“产学研销”全产业链布局。“今后,我们将不断完善全产业链布局,在推动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上下功夫、做文章,推动安格斯牛产业高质量发展。”韩希晖憧憬着孙吴县未来安格斯牛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