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眺望蜿蜒小兴安岭中的刺尔滨河,绿色海洋被划开一道口子,清澈湍急的河水曲曲折折伸向远方。满眼郁郁葱葱,有连绵的高山,挺拔的树木,缎子一样丝滑翠绿的草原……
世世代代居住在刺尔滨河畔的鄂伦春族,穿兽皮、吃兽肉、住斜仁柱,被誉为“北方游猎文化的活化石”。1953年,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下,鄂伦春族人离开了原始森林,走出了深山,从四面八方涌到定居地,搬进了镶有玻璃的木头垛房子。鄂伦春族人不忘党的恩情,把自己的家园命名为“新生”。
70年过去了,我亲身领略了新生鄂伦春族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各族儿女交错杂居、文化交融、经济依存、安定祥和地生活在秀美的刺尔滨河畔。在袅袅升起的炊烟里,你可以领略独特的自然风光、乡村巨变的壮美画卷。
黄墙灰瓦别墅式的民族特色新居,整齐排列在水泥路两侧,一根根弓箭式的太阳能路灯像列队的士兵,一排排仿白桦的栅栏比真正的白桦更明亮,赫然映入眼帘的商铺,有比拉瀚人家宾馆、库图其饭店、瑟尔魄乌娜吉桦皮厂、岭上人家工艺坊……
晨雾中,几匹猎马在绿色海洋里格外显眼,不管从哪个角度拍照都是绝美的风景。猎马打着响鼻,甩着尾巴,悠闲地吃着嫩绿的青草。挂枪禁猎多年,猎马似乎忘记了如何追逐猎物,安心享受如此娴静安逸的生活;猎狗懒洋洋地趴在大门口,即使有人走过也不去理睬,更没有发出任何叫声,无声地迎接远方的客人;各类农机具已经完成农时任务,安静地停放在宽敞的院子里,早已经检修完毕;几辆小汽车在笔直的水泥路上驶入驶出……
如今,新生鄂伦春族乡是中国少数民族鄂伦春族特色村寨,凭借着原生态民俗旅游文化,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建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博奥韧广场、瑟尔魄乌力楞原始部落体验区、射箭场、吊桥、观光步栈道、观景台、石头人自然景区、依玛娜雪场、乌牧涑冰场……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质朴的鄂伦春族人用丰盛的美味佳肴、香甜的美酒,盛情款待远方的来客。唱不完一声声下马酒歌,干不尽一杯杯香甜的美酒。歌不断,酒不停,宾朋游客开怀畅饮,兴安岭上飘荡着酒歌,刺尔滨河流淌着甜歌,动听的音韵在山间回荡,甜歌美酒不醉人。
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出台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新生鄂伦春族乡生产的地产木耳和绿色大豆远销到全国各地。
金秋,又是木耳丰收的时节。黑黝黝的木耳,像一朵朵盛开的花儿。新生鄂伦春族乡的木耳,端上了大学的餐桌。木耳是新生鄂伦春族乡的宝贝,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要求,挑选样品,确定刺尔滨山珍为木耳品牌。由鄂伦春族人自己打造的绿色品牌,一亮相,立即得到社会认可与关注。
新生鄂伦春族乡与清华大学签订供应大豆协议,非转基因的新型杂交大豆种子,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利用选种器选种。在种植过程中,选用天然场地,无污染种植,种出绿色无公害的大豆,深受消费者欢迎。
一位出生在深山老林斜仁柱里的老党员,经历过原始游猎,下山定居,他发自肺腑地说:这些年来,党的政策越来越好,发生在身边、眼前的变化无处不在,惠及了万千百姓,像我的家——新生鄂伦春族乡,水泥路通村了、自来水入户了、房屋改造升级了、网络覆盖到家了。老百姓喜上眉梢,美在心头。还有啊,这些年来惠农补贴越来越多、增收途径越来越宽、居住环境越来越美、群众的钱包越来越鼓,感受着祖国的强大,享受着党带来的惠民政策。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高!
新生鄂伦春族乡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一个缩影。黑龙江流域是北方民族的发祥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爱辉区境内总人口不足20万人,拥有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25个民族。在大界江绵延358公里的边境线上遍布着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外四道沟村、瑷珲镇……宛若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黑龙江畔。
我躺在碧绿的草地上,轻风带着微凉吹在我的脸上,耳畔是树叶摩挲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伴着山雀动听的鸣叫和孩子们的嬉闹,好似一首悠扬的乐曲萦绕耳畔,我再次感受小兴安岭绿色海洋的别样,遥远的村寨根植于边疆沃土,各族人民沐浴着和煦的阳光,生活在春天里——安定、富足、祥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