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内要闻 黑河时政 社会新闻 民生新闻 行业动态 新闻专题
边境旅贸 文体新闻 全市各地 生态黑河 时空黑河 理 论 评 论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 富国强兵,国之要务! 开放不忘警钟长鸣,发展更须强边固防! 常怀报国之志为民为中华,常思武备兵事强军强国家! 致富不忘国防,和平不忘忧患! 全民动员,同筑禁毒防线,人人参与,共建和谐社会 。 人人讲安全,安全为人人。 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 燃气安全系万家,安全使用莫违规。 安全用气不离人,保证通风常换气 。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黑河新闻网  >  美文共赏
黑河,我的文学启程之地
//heihe.dbw.cn  2023-08-31 09:58:02

  《黑河日报》副刊曾经发表我的诗歌《克鲁伦河畔飞起的鹰》,写的是天津女知青张勇在早春,为救被冰凌激流冲走的小羊羔,跳进了寒彻骨髓的死亡。她的信念是集体财产重于她的青春生命。我当时是龙门农场知青,为张勇热泪盈眶,写出这首让人心疼的诗。《黑河日报》发表它的时候,署名有五个,最后一个是“壮国”。后来我问责任编辑许铁铮老师,怎么要印上五个名呢?他打趣地说,那不是显得有阵容吗?

  正逢《黑河日报》搞“开门办报”,把我从龙门农场招呼进了报社,二十三岁我才第一次见识俄罗斯和日本两种建筑风格的边疆小城。报社给我安排一张办公桌,小报的政教版,我就“冒充”编辑了。报社从工农兵里招募能够写两笔的小青年,原定是学习办报三个月,各自回原单位。三个月转眼间到了,李广厚老师不让我走,农场那边他以报社政教编辑部名义联系,批准我继续留在黑河。李广厚教会我采访的基本功,就是好好跟采访对象唠嗑。半年,一年。报社想调我进去,可惜没有指标。黑河地区刚刚成立广播局,要办黑河人民有线广播电台,缺记者,报社把我推荐过去。

  五年的记者生活,是我文学起步的平台。我的第一组诗《垦荒日记》,发表在农垦系统办的文学杂志《北大荒》上。我的采金船题材的诗歌,发表在《上海文学》上。我的诗歌《微笑的淘金佬》发表在《星星》诗刊上。我的两三千字的小说《沙斑鸡》发表在上海《儿童时代》,还评上了三等奖。因为评委是巴金、叶圣陶、冰心、严文井、张天翼这样的重量级大师,我一个三等奖的初学者歪打正着捡着了,被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破格吸收为会员。

  一条大街,往北走十几步,就能够跑到大斜坡的大坝,亲近浩浩荡荡的黑龙江。这条大街往西走三五里,是黑河航运局、船坞、修船厂。往东走三五里,是王肃烈士碑、王肃公园。黑河地区的地委和行署大院位于黑龙江边的大街南侧,

  挨着地区机关大院,西侧是黑河日报社大院。当时宣传部三楼有一条走廊,能够直通黑河日报社的走廊。文化局楼房在地区机关大院的东侧。广播局是新楼,坐镇大院东北角。第三招待所坐北朝南,与报社隔街相望。那里的食堂是机关小青年一日三餐的温饱场。

  以上文字描绘的空间,是我不下去采访的时候,春夏秋冬的活动行走之地。在那里,文学爱好者和写作者有好多。文化局里有写小说、写诗、写快板书的王国臣,写电视剧的常玉昌。财贸办有写诗的索久林,黑河日报社里有写诗的喻权中,写演讲稿的张爱华,后来她是全国闻名的散文家。金矿局里有写评论的梁国伟,写诗的郭晶。大院外面的刘邦厚、贾非当时早就是黑河有名的笔杆子。倪笑春、朱东力、李春霖,写着写着也进了大院。爱辉农村里的上海知青费凡平也酷爱文学。

  我近年淘弄来的零零星星的信息,贾非在广州,二十多年的暨南大学教授,退休十多年了。王国臣在杭州,传媒学院的教授,退休前大学里有一个王国臣工作室。索久林跑到哈尔滨,退休前是黑龙江摄影家协会主席。喻权中退休前是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晶退休前是《黑龙江法制报》主编。张爱华是一级作家,户口和工作关系放在大庆,人呢定居昆明。朱东力进了保定,编辑过《保定日报》副刊,又到政协。李春霖离开《黑河日报》去了秦皇岛,可以漫步海滨天天看看渔船。费凡平回了上海,好多年前那边的报纸上,常常看见文章署名费凡平。

  黑河市作家协会建立了微信群。黑河文联的王瑛;大庆的宫柯,他原来下乡在潮水,是农垦兵团战士,出版了七八本书;齐齐哈尔的张港,曾下乡在龙门农场,地处德都县现在叫五大连池市境内,也出版过七八本书;华北油田后来在中石油文联的冯敬兰,下乡在农垦一个老农场,是写小说的大手;诗人王长军,他从龙门农场进了南开大学,退休在《青年文学家》副主编的岗位上;韩明,他年轻时在沾河林业局干活,后来是河南的濮阳油田作家协会主席,出版过好几本小说集。我擅自把他们拉进黑河作家圈交流。

  我呢,坚守大庆三十九年,目前出版了九本书,诗集《望月的狐》《庞壮国诗选》,小说集《红手镯》,报告文学集《梦着梦着》,散文随笔集《听猎人说》《庞壮国随笔集》等。北史出版社的马合省工作室一次推出我作家典藏版的五本书,《划痕》《心大》《古道》《红手镯》《梦着梦着》。这个凌晨,我想起,黑河,是我文学的启程之地。

  从黑龙江上游的漠河,坐东方红小客轮,三天三夜漂到黑河,我年轻时有过三次。是我一想起来,还惦记黑龙江左岸俄罗斯岸崖的冒烟山,据说是大头煤在地层深浅处自燃。还惦记着黑龙江右岸的小屯子鸥蒲、察哈彦,一个满屯子人都是俄罗斯相貌一说话却是山东口音的小丁子村,我的心间就荡漾春风还伴着江鸥鸣啼,进入了大美之境。

  北安市是黑河地区最大的市(县)。那里的庆华厂给我的记忆是漫长大圈子的红砖围墙,没有通行证进不了厂区。青春时代我拼命写诗,《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黑河日报》都有诗歌发表,可是《解放军报》没机会上去。幸亏结识了庆华厂的谢文利和张爱华,进了好几次兵工厂能够转悠转悠。我写的《兵工厂在试枪》小短诗刊登在《解放军报》上。记住的句子,“乒乒乓乓,兵工厂在试枪,为了和平,我们造玩具,还造枪。”

  北安的北大岗,我记得黑龙江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的大楼在那里。上世纪七十年代北安分局举办了一个文学创作学习班。百十号上山下乡知青里,乐意写一写诗歌散文小说的人聚堆,我参加了。王国臣是分局宣传部办班的东跑西颠小干事。黑龙江省的刘畅园、门瑞瑜、岳志成、李冰牧、苗欣(李世昌)好多位重量级的文学前辈都来了。他们给小青年讲课、看稿、指点。往往是上午小作者跟老师面对面谈稿子,下午小作者去修改,晚上再交作业。如此这般几个来回,我的几首诗、一篇散文,得以在省里报纸杂志上发表。

  北安,还是我的父亲庞镇生前念念不忘的地方。《黑龙江日报》创刊,第一个落脚点是北安。我父亲说,抗日战争胜利,八路军进驻海伦一带,他在油印小报上发表诗歌《欢迎我们的八路军》。一个延安老干部对我爸说,跟我走吧。他就到了北安的北大岗。刚刚三十岁的他,穿上八路军军装,成为小记者小编辑。军皮带上还掖着一把勃朗宁小手枪呢。

  情深意切,绵绵缠缠。我对黑河,我对北安,还有常常去采访其他县区,一想起那人情敦厚、热土霜天的小地方,满心都是欢喜,犹如黑龙江波浪。尤其难忘黑河的早春,黑河人都爱跑出十多里地,到五道豁洛山区里采摘几支娇媚的达紫香,就是陕北民歌里唱的映山红,也叫杜鹃花,装点在自家的客厅里。达紫香啊达紫香,我们跟黑河情意长。

 
作者:庞壮国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吴岩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更多>>
· 收麦记
· 童话故事中的人间冷暖
· 伊勒呼里山(外一首)
· 世代守护 只此青绿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
Copyright©2002-2006 HEIHE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黑龙江东北网络台 中共黑河市委宣传部 黑河日报社 主办
黑河新闻网联系方式:0456-8223257 QQ:2730088696 E-mail: tym4673@126.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56-8223216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