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花灯照古今 黑龙江畔醉游人
——文化大集花灯展带你走近自贡花灯文化
仲夏之夜,黑龙江畔,一盏盏花灯次第点亮,人们漫步在流光溢彩的奇妙世界,不舍离去。这就是今年中俄文化大集最抢眼、覆盖面最广的活动——中国民间花灯展。这些花灯均出自四川自贡花灯匠人之手。
阳光下,美丽的花灯一样吸引人。
四川自贡被誉为南国灯城,自贡花灯素有“天下第一灯”的美称,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由此看来,人们赏的是花灯,品的是文化。那么自贡花灯有着怎样的文化渊源、又是如何传承、发展至今的?记者近日采访了远道而来的花灯匠人们,深入了解花灯的魅力和匠人的坚守。
自贡市瑞利安彩灯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张师傅告诉记者:“我是土生土长的自贡人,从小就和父母逛灯会。十几岁时我也开始学习做花灯,那时才知道,原来做花灯的每道工序都传承着文化和匠心。”
南宋淳熙二年,爱国诗人陆游主政荣州(今自贡荣县)时,曾留下一首《沁园春》:“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可见800多年前,自贡地区已形成新春放灯、观灯的民俗。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出现“天灯”“狮灯”等新灯品,新的灯会形式已初具规模。民国时期,自贡灯会已非常壮观,“荣县新年镫火甚盛,唐人称火树银花合……乡人通命曰亭。一城数亭,一亭各式,其高数重……西人来观,亦欣然京沪所不见也。”这段文字出自民国赵熙修纂的《荣县志·礼俗》,记载了当时自贡灯会的盛况,这样规模的灯会当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是见不到的。
1964年2月,自贡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届灯会。1987年7月,凉山州举行“火把节经济交易会”,自贡花灯第一次受邀到市外展出。自此,自贡花灯逐渐走出四川,走向世界。张师傅自豪地说:“我们自贡仅是注册的花灯公司就有五六千家,国内500多个大中城市都展出过我们的花灯,有一些公司专门做国外项目,足迹遍布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
自贡花灯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传承和创新。据了解,此次到黑河的制作团队有40余人,其中不乏从业几十年的老师傅,市区母亲广场的龙凤花灯就是他们制作的。团队负责人说,这些老师傅是团队的“灵魂”,他们制灯时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传承。在自贡,有老师傅的制灯团队不计其数,当地还开设了专门教授花灯技艺的学校,为自贡彩灯业供应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
说起创新,不得不提到自贡花灯的制作材料。考虑到黑河的气候和环境,此次文化大集展出的花灯裱糊材料大部分采用了绸缎。实际上,自贡花灯的制作材料很广泛,绸缎、瓷器、玻璃、蚕茧、药瓶等都可以制灯。2018年末,第二十五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上的《华夏乐章》灯组,就是重达102吨的20余万件瓷器组成的30米高的古代编钟造型花灯。自贡花灯采用的灯材也十分丰富,黑龙江大桥花灯用LED灯带制作的大桥钢绞线、蝶舞黑河花灯前的互动灯、蝴蝶花灯上用“米灯”制作的蝴蝶触须……每一组花灯在布灯时都灵活运用各类灯材。
除了材料,自贡花灯还能“动起来”。在黑河商会广场附近的熊猫棕熊互动花灯组,我们可以看到熊猫和棕熊的头部可以来回摆动,张师傅说:“这是一种传动技术,我们在制作时临时加入了这个创意,想让动物花灯更活灵活现。”
自贡人用近千年时间研究如何做好一盏花灯,在不知不觉间将花灯文化传承发展至今。点亮的花灯犹如一轮明月,悬于历史长河之上,映入古人今人眼底心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当你站在黑龙江畔,穿梭在形色各异的花灯之中,便已不单是在赏灯,而是与古人共赏这轮连接古今的“明月”,品味传承千年、璀璨依然的中华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