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每年农历四月份刚过,母亲照例要把挂在墙上的“五月初五”那张日历折起来,开始盘算“五月节”该怎么过,这也是我们五个姐弟在过完春节后,又一个日思夜盼的节日。特别是在临近节日的时候,心情尤为急切,因为不是每一年的“五月节”都能够吃到香甜的粽子和那一桌子母亲打造的美食。
包粽子是个技术活,心灵手巧的人才能够包得既好看又不漏米。在母亲手把手教学下,我们姐弟五个从小就学会了包粽子,但是与母亲包的粽子比起来,模样还是差了点。
那时候,包粽子虽然是技术活,但是与包粽子比起来,准备粽叶、糯米、红枣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就连需要掺进去的大米同样需要时间去积攒。那个物资匮乏的年月,农村人家是没有这些东西的,需要想办法去淘弄,为此,母亲常常是大费周折。她需要把自家养的鸡、鸭下的蛋拿到市场上去卖掉,然后再从市场上把当时在我们看来价格不菲的粽叶、糯米、大米买回来,攒起来备用,而且不是一次就能够凑齐的,需要隔一段时间就往市场跑一次,换回一些,待到临近节日的时候,需要的粽叶、糯米、大米就准备得差不多了。五个孩子、一家七口人,母亲知道,少了肯定不够一家人吃,一年就那么几次少有的解馋的机会,她不想让孩子们失望。
至于说包粽子的红枣一定是回“关里家”过年的亲戚回来后,作为贵重的“大礼”赠送的。母亲让我们每人尝几颗后就会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等到“五月节”的时候,需要拿出来派上大用场。
包粽子的材料准备好了以后,盼日子是我们姐弟五个心头的一件大事了。每天,我们几个都抢着要去翻日历牌,为此常常会起冲突。后来,为了公平起见,我们还达成协议,轮流去翻日历,都在心里计算着,谁能够这么幸运,翻到包粽子的日子,如果正好赶上自己翻的日历是包粽子的日子,心里会觉得很得意。
“五月节”的前两天,母亲照例把准备好的粽叶煮好用凉水泡上,把糯米也用盆泡上,其间还要换几次水,这样包出来的粽子会更加甜糯。红枣洗好备用,仍然需要重点关照,一不小心就会被偷吃掉。母亲还要算计着粽叶、糯米和红枣的数量,有时候,红枣眼看着不够的情况下,母亲会把红枣一分为二,一个粽子里面放半颗红枣。糯米如果少了,就用大米来充数。
到了五月初四下午,便开始包粽子了,尖尖长长的粽子叶在母亲的手里变成了“小圆锥”,放进去半颗红枣,抓一把泡好的“大糯米”(我们给大米和糯米混合物起的名字),然后将上面的粽叶折回来,用线绳系好,这样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们姐弟几个都有自己的工作,我和妹妹负责烧火煮粽子,三个姐姐参与包粽子,算是“技术工人”。在母亲的带领下,很快粽子就包好了。我们几个迫不及待地将粽子放进大锅里,不一会儿,满鼻子就都是香香的粽子味儿了。母亲说,煮好的粽子需要在大锅里放一会儿,然后放在冰凉的井水里泡上,这样吃着口感会更黏糯。
五月初五,天刚亮,我们几个便早早地从炕上爬起来,随着人流去江边踏青,采一些艾蒿回来放到房檐上,有时候还买回来几个彩色的小葫芦一起挂上去,十分好看。接下来,便是大快朵颐的时候了。母亲一趟一趟地把准备的食物端上桌子:每个人分好粽子、鸡蛋、咸鸭蛋,吃粽子要蘸的白糖,个别时候还会有自家养的炖得油汪汪的小笨鸡和炒得干干巴巴的鸭子。
每每想起,那个时候生活是那么惬意。
母亲照例是看着我们姐弟几个狼吞虎咽,笑得合不拢嘴,嗔怪着让我们慢点儿,而这个时候,父亲往往已经吃完饭去了田里,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几十年过去了,物是人非,再也无法见到这样的情形了。
虽然近些年自己都会学着母亲当年那样,在“五月节”前包上一些不用掺大米的粽子,更不用只放半颗红枣了,取而代之的是甜甜的蜜枣,有时还会多放上几颗,但是,终是无法体会到当年浓浓的滋味。
上学后,知道了“五月节”就是“端午节”,也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现在,每年的端午节,自己包粽子已不再是为了口舌之快,照例也要给家里人分上一些,希冀突然在哪一年的粽子里闻到曾经那满鼻的粽香,同时,也是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