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亲还在,已经是耄耋老人了,然而,父亲已经离开二十多年了。
父亲的童年是苦难的。他三岁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可想而知。听母亲说,奶奶身体不好,腰弯得厉害,几乎成九十度角,带着父亲还要受到各种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不公正对待,孤儿寡母的生活该是怎样的熬煎。在父亲九岁那年,奶奶不得已带着他改嫁,离开黑龙江去了山东。父亲是幸运的,到了山东之后,在继父的坚持下,上了几年私塾和小学,也就是这几年的学习生活使父亲养成了好习惯,写得一手好字,以至于后来回到黑龙江后在村上做了会计,考取了会计师证。正当父亲以为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时,奶奶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在父亲十六岁那年去世了,这种打击对于父亲来讲是沉重的,世上两个最亲的人都已撒手人寰。父亲十八岁那年,在一个好心亲属的资助下,带着对奶奶的愧疚和不舍,离开了山东,回到了黑龙江,开始了一生都没有离开黑土地的农民生活,一晃就是四十多年的光景。
父亲是庄稼人里的“好把式”。还记得包产到户初期,在机械化还不发达的情况下,种地全靠畜力和人工,特别是在种地时,靠人背着几十斤的种子和化肥,跟着牛马后面往土里播种,劳动量很大,往往会吃不消。那时候,父亲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自行车轮子和几个齿轮、几张旧铁皮和一个自己研究的木头架子车,经过一冬天的反复琢磨,硬是制作出了靠畜力牵引的“单垄点种播肥机”,大大地提高了种地效率,节省了人力,当时引来了不少同村人的羡慕。无论是田里的庄稼活,还是家里的活计,父亲样样在行,是个多面手,谁家的炕需要重新搭了,犁坏了,有人去世需要打坟了……父亲是他们第一个想到的人。
父亲对读书有着自己的热情。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早年看过的书都是竖排的,他识字不多,但热情不减,有时还需要借助字典。父亲读书也爱惜书,每本书都要用牛皮纸包好。父亲几十年的读书经历里,积累了四大名著、《官场现形记》《聊斋》等书籍中的故事,父亲对这些故事的讲述,承包了我们童年时期对于中华古典文学的全部记忆。
父亲喜饮酒。一壶四两,需要温热,对下酒菜的要求不高,喝的多是“小烧”,每日一饮,有时也会多喝一点,特别是到了冬天,忙完了马圈里或院子里的活计后,父亲在吃饭时多喝几口,上了醉意就睡着了。现在回想,我和父亲从来没有真正坐下来一起喝过酒,聊过天,这个遗憾今生无法弥补了。父亲一生的经历也许只有酒会懂,也许只有酒才会让父亲暂时忘却生活的辛苦和磨难。
父亲的性格是深沉内敛的。对于母亲和我们,父亲虽不善于表达,但是在那样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我们最好的生活。父亲深知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村里其他的孩子都早早辍学去蹲了市场,但父亲坚持让我们多读了几年书,我们虽然没有什么大出息,但是对于生活的理解也许更深刻一些,这些要感谢父亲的言传身教。
父亲的一生就像是一壶陈年老酒,沉淀了岁月,我只能于日落时分把酒温热,一点一滴地品读,在过往的日子里不断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