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木耳种的“更优、更绿、更安全”,在爱辉区二站林场菌包加工点,绿色有机的黑木耳从生长源头就“住”上天然营养的“好房子”。2月20日,二站林场木耳种植户柳洪波正忙着灌袋,“这些菌包的原材料都是由林场森林抚育后的剩余物粉碎搅拌,经过灌包、拧口、装筐等工序,进行蒸煮消毒制作成的。”现在,每天和柳洪波一样在菌包加工点忙碌的职工有20多人,目前,已加工出菌包10万多包。
天然的柞木做原料,提供了成分精致的好菌包,经验丰富的林区职工种养户,为黑木耳的后天生长提供了精细化管理。在有10多年种植经验的二站林场木耳种植户张莉家的培养室里,3万多袋新菌包正在精准的温度调控中生长发育,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张莉说:“一个菌包能长出1两多的木耳,比一般菌包的生长量要多出1倍。”
图为职工在培养室内查看菌包
寒地黑土,绿色有机,在森林覆盖率82.03%、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0000个/立方厘米的二站林场林海里,每年6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黑木耳的丰产期。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立足林场资源禀赋产出的黑木耳“土特产”,让林场职工牢牢地抓住了增收的变量。像柳洪波和张莉一样的种植户,每年种植菌包七八万袋,纯利润可达10万多元。
一小袋木耳菌,在寒地黑土里种出了一座“大厨房”。从野生到地摆,再到挂袋,爱辉区二站林场木耳产业发展经历了50余年,如今,食用菌种植每年总产量达100万袋。加快林业增效,促进职工增收,标准化的绿色生产,正将二站林场打造成绿色有机功能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场长付强介绍,爱辉区林草局先后投入资金23.5万余元,用于改造木耳基地内水、电等基础设施,每年还免费提供抚育剩余物,鼓励林场职工种植木耳。目前,二站林场食用菌年总产值200万元,户均增收8.3万元。
眼下在爱辉区广袤的林区,林下种养早早就进入了生产期。优质、抢手的“土特产”,为今年农产品的稳产保供构建了更加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