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为改善采金工人生产作业环境、降低劳动强度、多产黄金、加快黄金事业发展、支援国家经济建设,黑河工矿局(黑河金矿局前身)投入人力物力,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只采金船——“瑷珲1号”,它的建成投产为我国采金船的设计、建造和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组织考察团赴苏学习
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黄金的需要,提高黄金产量,1958年9月,黑龙江省冶金工业厅组织了考察团,赴西伯利亚和阿穆尔州金矿学习考察采金船生产技术。回国后,考察团在写给黑河行署的考察报告中建议,在瑷珲、呼玛、嘉荫3个金矿,各建一只50升木壳采金船,进行试点。这一建议得到黑河行署的支持,并将建船地址选定在罕达汽金矿(河西)与小沟村之间泥鳅河的转弯处。
组建采金船设计组
采金船是漂浮在水面上作业的采选联合车间。它是应用机械化进行砂金矿床开采的最佳手段,是在挖泥船基础上增加选矿系统发展而来的。虽然我国砂金开采历史悠久,但是砂金采矿工艺始终沿用传统笨重的手工开采方式,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黑河工矿局才组成了一个由8名设计人员构成的采金船设计组,开始着手采金船设计。组长由黑河工矿局机电科科长刘济清担任,黑龙江省冶金厅工程师陈玉璞为顾问,技术人员有王孟尝(设计总图和选矿系统)、翟宝书(设计平底船、上部建筑和电气系统)、黄一敬(设计主驱动和挖掘系统)、蒋茂荣(设计圆筒调度绞车)、王坊(设计斗架提升绞车)和郑在福(设计调度绞车的减速机)。当时,参加设计的这6名技术人员大都是1957年刚毕业的大学生,谁也没有见过采金船,没有采金船设计建造图纸,设计采金船的参考资料也只是依据考察团的报告、苏联的《采金船及其开采》一书和一本采金船相册来进行采金船设计的。设计人员从1959年3月开始设计,经过两个月的日夜奋战,于同年5月完成采金船全部设计。为使其能够尽快投产达效,又于同年6月进行了施工建设,并将此船命名为“瑷珲1号”。
采金船的主要技术参数
“瑷珲1号”采金船,设计挖斗容积为50立升,水下最大挖探5.9米,水上最大挖掘高度1.8米,最大挖宽34米,生产能力为25立方米/小时。平底船、船体厂房和上部建筑均采用木制,挖掘系统和选矿溜槽为钢制,驱动部分为电动机和齿轮减速器。平底船长、宽、高依次为16.3米、8米、1.3米。前、中、后三桅架高依次是5.5米、6.75米、5米。斗链为间断斗,焊接结构,装斗数34个,斗架长12米,上滚筒四方,下滚筒六方,均为铸铁结构,斗链驱动(即主驱动)和减速装置都是开放式铸铁齿轮传动,水枪洗矿,固定平筛筛分,固定溜槽选矿,单一溜槽排尾。横移采矿用圆筒卷场机牵动4根钢绳进行调度,进船牵引为人转绞磨。供电方式为岸上供电,总装机功率70千瓦。
改进采金船生产性能
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同甘共苦,因陋就简,采用土法上马的工程施工方法,经过一年的施工,于1960年6月,在瑷珲县罕达汽金矿建成了我国第一只采金船,又经过35天的试生产发现:该船斗型、上下滚筒结构、洗矿、筛分、排尾、采矿和进船牵引等方面存在诸多设计问题,无法满足正常生产需要。这是由于受当时“以木代铁,以铁代钢”设计指导思想的限制,而且,当时机械加工制造又不能跨出处于非常落后的瑷珲县工业范围,因此,以铸铁代钢的齿轮和上下滚筒的强度、耐磨性都远远不够,使该船不能正常运转。手工采金班的工人嘲讽地说“:你们的采金船还不如我们的锹镐把”。但是,设计人员没有被困难和问题吓倒,他们在攻关改造过程中,坚持缺什么补什么,什么设备有问题就进行研究改造,从采金船增加锚桩设计制造、改换圆筒筛、将铸铁主驱动齿轮和上下滚筒改换成钢质构件等。经过一系列改进措施,使“瑷珲1号”采金船生产技术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了采金船安全持续生产。设计人员就是这样采用一边生产、一边改进的方式,使我国设计制造的第一只(50升)木结构间断斗采金船的设计最终趋于合理。
采金船投产的意义
“瑷珲1号”采金船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砂金生产发生了质的飞跃,开启了机械化砂金开采的新纪元。用机械化采金船取代传统笨重的手工砂金生产,不仅降低采金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黄金产量。这只采金船的建成投产,为我国设计、建造采金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续研发多种型号的采金船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也成就了黑河——中国采金船的故乡、中国最大的砂金矿山的美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