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良好局面,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汇聚强大能量——
爱辉区冲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四连冠”
爱辉区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维护民族团结,确保边疆巩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今年,这个区提出围绕建设兴边富民示范区,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创建为抓手,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四连冠冲刺,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汇聚强大能量。
爱辉区优先落实民族政策,将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助学金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在就读、升学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对鄂伦春族考入国家重点院校一表的学生,由政府全额补贴学费;考取硕士以上学历,政府在补贴学费基础上再奖励2万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少数民族毕业生。优先培养民族人才,建立少数民族后备干部人才库,每两年举办一届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优先完善基础设施,对民族乡村基础设施项目优先立项、重点投入,先后三次实施大规模鄂伦春新居建设和旧房改造工程,全区民族乡村道路通畅、通邮、通信和安全饮水入户率均达100%,客运交通站点实现全覆盖。
为增强民族乡村自我造血能力,爱辉区大力培育高效现代农业,支持、引导民族乡村发展集约化、合作化经营,29个民族村注册各类合作组织50个,出台扶持政策,在两个少数民族村组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在瑷珲镇规范化种植金莲花、栽培温室草莓,产品远销日本和俄罗斯;在四嘉子满族乡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区,菇艹娘、西瓜等无公害经济作物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在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建成鲟鳇鱼养殖基地和挂袋木耳种植基地;在新生鄂伦春族乡发展鄂伦春马、野猪等特色养殖。培育民俗旅游业,在新生乡建设博奥韧广场和原始部落景区,新生乡和新生村分别入选“全国100个值得记忆乡愁的地方”和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新生鄂伦春民俗旅游区成为国家3A级旅游区。将瑷珲古城文化与沿江少数民族村屯特色景观、民俗文化和旅游要素相结合,瑷珲乡野公园项目纳入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建成俄罗斯风情小镇、富拉尔基南迁广场等45个项目,瑷珲村、坤河村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爱辉区先后获评“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知青文化旅游胜地”“新时代·中国绿水青山最佳旅游名区”。
为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爱辉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全区建档立卡的9个少数民族贫困村于2017年底实现率先脱贫。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在新建和改扩建民族学校、完善教育设施的基础上,建设了风雨教室和青少年文化交流基地,在实验小学和第五中学挂牌成立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大力改善医疗条件,新建和改扩建3个民族乡卫生院,新建3个少数民族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对少数民族群众低收入保障、医疗救助实施政策倾斜,对少数民族“五保户”和困难老人集中供养;鄂伦春族群众新农合费用全部由政府代缴,大病救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3万元;63名民族村妇女免费参加全国通用育婴师培训,走上创业之路。
这个区以保护促传承,以传承促发展,成功申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个、文化遗产传承人10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个、文化遗产传承人18人。建立民俗人才信息档案,建成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改造升级鄂伦春岭上人博物馆,浓缩民族狩猎史、采集文明和手工艺传承于一体,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开设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语言、歌舞、桦树皮镶嵌画、兽皮制作“手口相传”培训班,组织瑷珲上元节、古伦木沓节、库木勒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注重少数民族文艺团体和文艺人才培养,组建刺尔滨鄂伦春族艺术团、小乌斯力村满族艺术团等3个少数民族艺术团体,创作编排50余个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