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11月14日讯 一到栾华透析的时间,凌振明哪怕自己有天大的事也要放在一边,及时赶到他家,背着他下楼去医院,透析过后再背上楼送回家。七年风里来、雨里去,800余次的透析一次也没有“缺席”过。今年66岁的黑河象山水电站退休职工凌振明,坚守七年的背负不仅温暖了栾华及其家人,更感动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
凌振明的妻子郭奕是孙吴县人,虽然后来到黑河工作,却一直与同学保持着联系。
2007年,郭奕的同学吴雅军满面愁容地带着丈夫栾华来到黑河进行透析。栾华患糖尿病十多年,后并发肾病,患上了尿毒症。当时孙吴县医院不具备条件,只能来黑河租房进行透析治疗。
病情十分严重的栾华由于一次摔倒造成脑出血,再也走不了路了。栾华的女儿、女婿在孙吴上班,不能经常在身边照顾,在去医院透析时,妻子吴雅军经常花钱雇人背栾华。有一次透析回来后,四处雇不到人,无助的栾华顿时大哭。得知栾华面临的困难后,凌振明主动承担起背负“重任”。
知道这个决定后,大家一致反对。因为凌振明的年龄也大了,而且身体也不好,48岁时得过突发性脑腔梗、脑萎缩,晕过去好几次,省城医生诊断他会瘫痪。后来,凌振明经过游泳等一系列锻炼,虽然康复了,但仍有说话口齿不清、行动不太方便、记忆力下降等后遗症。
凌振明执意要去,别人怎么劝都不听。从此,凌振明与栾华“相伴”整整七年,直至今年11月7日栾华去世。
二
由于患过脑病,凌振明的记忆力不怎么好,常常丢三落四。“老凌人好又热心,我们有什么事他都尽力帮助,从无怨言。但记性很差,你要让他帮买票什么的,得把相关信息给他写在纸上。”郭奕的同学刘丽香这样评价凌振明。
凌振明的忘性大,这是大家公认的,有些事转过身就忘。可唯独一件事记得特别清楚,那就是栾华的透析时间。起初栾华每周透析两次,后期病重增加到每周三次。“每当老栾透析那天,老凌都不用我提醒,早早地起床弄口饭吃,然后在七点左右到老栾家,帮助吴雅军收拾东西。如果没有找到人背,老凌就背他下楼,再用轮椅推着他去医院。”凌振明的妻子郭奕说,“等到中午12点左右透析要结束了,凌振明又去医院接栾华,帮助把他推回家、背上楼。”
栾华的肢体不灵活,坐不了出租车,只能坐轮椅。凌振明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都坚持推着车送他去医院。“有时候雨下得特别大,坐轮椅的栾华不能打伞,吴雅军拎着相关用品帮不上忙,老凌就一边推车一边帮他打伞,栾华没浇着,老凌却浑身湿透了。”提起感人的一幕幕情景,郭奕、吴雅军的老同学吴胜军哽咽了。
栾华前几年的体重都在140斤左右,再加上有病手脚发“笨”,不知道配合,眼睛近视、身体显得单薄的凌振明背他就显得特别吃力,为了防止摔倒,凌振明上下楼时,一手要把住栾华的身体,另一只手要紧扶楼梯,四层楼的楼梯,就这样一阶阶艰难地蹭着上下。
久病的栾华心情烦躁,时常有悲观厌世的情绪,凌振明就耐心地做他的工作,鼓励他振作起来,乐观生活。
“手头不管有多大的事,只要到了栾华透析的时间了,老凌二话不说,起身就走。”凌振明的家人和朋友聚会时,凌振明常常“很不礼貌”,中途就离席。
凌振明的女儿在上海工作,经常邀请已经退休在家的父母去上海长住或游玩。“出门换环境我睡不着觉”、“家里养的猫得有人喂,离不开人”……凌振明以种种借口拒绝女儿。“其实他是不放心栾华,怕吴雅军一个人照顾不过来。”十分了解丈夫的郭奕“揭露”了丈夫的真实想法。
三
凌振明长年累月帮助照顾栾华,让栾华一家十分感动。栾华上小学的外孙女曾在作文中叙述了她的凌姥爷的感人事迹,被当做范文在全班朗读。
“我们30多个同学都被老凌的事迹感动着,希望媒体多报道、多宣传这样的好人,弘扬社会正能量。”吴胜军激动地对记者说。
“照顾病人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七年了,每次透析都及时出现在身边,这样的事有几人能做到?”凌振明的另一名同学刘丽香感慨着。
吴胜军说,他的同学们早想让媒体宣传老凌了,但怕栾华有心理负担,在栾华去世后,大家才找到媒体。
“这事没有什么好报道的,我感觉只要别人需要帮助时,你有这个能力,就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11月12日,当记者找到凌振明想要采访他时,他很淡然地说道。当时他正在帮助别人修理厨具和门锁。认识凌振明的人都说,老凌很热心,很乐于助人,有什么事找到他时,他都倾力相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