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访省农科院黑河分院土壤肥料与耕作栽培研究室主任姜宇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旨,围绕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科技兴农等核心领域作出系统性部署。记者就我市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黑土地核心区,怎样以文件精神为指引,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等问题,采访了省农科院黑河分院土壤肥料与耕作栽培研究室主任姜宇,他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了国家政策对我市农业的支撑作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扶垄夹肥田间作业现场(资料片) 爱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
粮食安全——从“保面积”到“提单产”的战略转型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要求稳定播种面积的同时,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我市作为全国大豆主产区,2024年大豆种植面积达1565万亩,总产量190万吨,但单产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文件强调的“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路径,与我市正在推进的“大豆单产提升三年行动”高度契合。未来,我市需重点推广大垄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并依托国家大豆良种繁育基地(五大连池、北安)强化种业创新,力争到2026年实现大豆平均单产提升10%。
黑土地保护——从“量”的坚守到“质”的提升
文件要求“严格耕地用途管控”“分类推进撂荒地复垦”,并强调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我市拥有2900万亩耕地,其中黑土耕地占比超60%,但退化问题仍存。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三减”行动(减化肥、农药、除草剂)、秸秆还田及高标准农田建设(2025年计划新增42万亩),耕地质量显著提升。未来,仍需在推广保护性耕作、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及依托“黑土优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有机农产品基地等方面下功夫,实现耕地保护与农业效益双赢。
科技赋能——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跨越
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发展智慧农业”。我市已具备先行优势,作为全国首批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农机总动力达389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9.83%。当前,我市正推进20个万亩级无人化智慧农场建设,集成应用物联网、AI等技术,预计2025年将实现大豆生产全程数字化管理。未来,需深化与农垦系统合作,推广“北安模式”(垦地协同发展),并依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开展绿色高产技术示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至95%以上。
产业融合——从“原字号”到“精深加工”的价值链升级
文件鼓励“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我市需以大豆、汉麻、冷水鱼等特色资源为突破口。当前,黑河已形成大豆精深加工全产业链,但产品附加值仍待提升。文件提出的“支持农产品加工数字化改造”“开发特色新品”等政策,为黑河指明方向,可通过建设精深加工园区、引入“保险+期货”模式降低风险,并培育“极境寒养”区域品牌,推动大豆蛋白、汉麻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化。
政策协同——从“输血”到“造血”的长效机制
文件强调“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包括生产者补贴、农业保险扩面等。我市可依托《黑河市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对固定资产投资超5000万元的项目给予1.5%补贴,并对研发投入超50万元的企业给予10%补助。同时,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广“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模式,确保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工具箱”与“行动路线图”。未来,我市需以科技创新驱动单产提升,以黑土地保护夯实发展根基,以全产业链延伸拓展增值空间,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屏障,书写黑土地上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