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春季节更迭,气温冷暖交替,2月成为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加之中小学生即将迎来开学季,人群密集度显著增加,无疑加大患呼吸道疾病的风险。为了保障公众健康,科学防护显得尤为重要。近日,记者采访了黑河市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刘国松,为大家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护建议。
图为刘国松为患者诊疗
“呼吸道疾病是一类由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经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具有传染性的疾病。这些病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不同的呼吸道疾病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刘国松介绍,近期,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是较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呼吸道感染的传播方式多样,包括飞沫传播、免疫功能低下、不良个人卫生习惯、环境因素以及年龄因素等。
流感和普通感冒,作为两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往往容易被公众混淆。刘国松指出,流感是由流感病毒(主要包括甲型和乙型)引起,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尤其是在流感季节或特定环境如学校和办公室中容易传播。而普通感冒则可能由多种病毒引起,传染性相对较低。流感的症状通常较为严重,起病急,伴有高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有时还会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相比之下,普通感冒的症状相对较轻,主要以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局部症状为主,发热和全身不适相对较少。在治疗方面,流感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而普通感冒则主要是对症治疗,无需特殊抗病毒药物。
儿童作为易感人群,由于其免疫功能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呼吸道黏膜系统的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呼吸道疾病的侵袭。刘国松特别提醒,儿童发热时的用药需谨慎。当儿童体温未超过38.5℃时,一般不建议直接使用药物退烧,可以先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使用冰袋、冷毛巾敷于前额、头顶部,或用温毛巾擦拭颈部两侧、腋窝、腘窝、大腿根等部位,以有效降低体温。此外,还可以考虑使用退热贴、退热栓等辅助降温,同时让孩子多喝温开水,注意保暖,避免着凉。若儿童体温超过38.5℃,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则可以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药物进行降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药物滥用。
在家庭中,如果有人感染了急性呼吸道疾病,预防交叉传播同样至关重要。刘国松建议,应保持家中环境清洁,定期清洁常接触的表面,如门把手、开关、桌椅等,可以使用75%酒精进行擦拭。同时,保持通风良好,每天至少开窗两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以降低室内病毒浓度。患者使用的餐具等个人用品应专用,避免与家庭成员共用,以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咳嗽或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或弯曲手肘遮掩口鼻,防止飞沫传播。勤洗手是预防呼吸道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应立即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冲洗20秒以上,以确保手部清洁。
针对开学季时期,刘国松强调,公众应提高警惕,加强个人防护。学校和家庭应共同营造一个清洁、通风的生活环境,减少呼吸道疾病的传播风险。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呼吸道疾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家庭则应注意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保持室内清洁和通风,合理安排饮食和作息,增强身体免疫力。此外,刘国松还提醒公众,一旦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乏力等,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购药服用,以免延误病情。同时,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科学用药,合理休息,以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