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万工程”到“万千蝶变”
——我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突破
银装素裹的田野、宽阔平坦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村庄……隆冬时节,走进黑河,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如繁星点点、随处可见。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坚持盯住重点问题推动乡村生态宜居,坚持注入产业活力增强乡村发展动能,坚持弘扬新风正气焕发乡村文明乡风,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突破。
加快补齐突出短板 推动乡村生态宜居
村容村貌的点滴变化,生活在村子里的村民感知最多。
嫩江市海江镇胜利村是个近郊村屯,交通便捷,思路活络。这个村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切入点,以“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实施为契合点,全面实施“兴村富民”工程,实现了村集体积累超千万元的历史性转变,村容民风也实现了向“洁净美、勤富聚”根本性转变。“作为在村里常住的村民,最大感受就是村里更漂亮了,环境好,生活得就更舒心。”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感受到了“稳稳的幸福”。
我市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推动村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和美乡村建设塑形。稳妥推进“厕所革命”,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7.3%;全域开展“垃圾革命”,全市建成垃圾分拣中心481座、垃圾转运站8座,稳定运行率达到100%;有序推进“污水革命”,全市累计完成243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42.85%。同时,大力提升村容村貌,积极建设龙江民居,8个村被评为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村,4个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市乡村面貌明显改善。
坚持注入产业活力 增强乡村发展动力
我市坚持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着力调结构、挖潜能,厚植产业发展新优势。嫩江市纳入国家级大豆和大鹅产业集群项目,北安市纳入国家级大豆和乳业产业集群建设,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省级产业强镇9个,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我市积极整合农业产业资源,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和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农产品独特价值,打造以“黑土优品”为龙头、“极境寒养”市级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农业企业品牌为支撑的具有黑河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体系。目前,全市已建设区域公用品牌19个、企业品牌52个。成立“极境寒养”运营中心,建立绿色物产体验中心20余家,年销售额6000余万元。
北安市主星朝鲜族乡1.1万亩水稻实现未产先销、海星镇“福贺”牌酸菜定制450箱、东胜乡牛奶麒麟西瓜定制3000个、通北镇红树莓酒认领400箱、城郊乡草原溜达鹅认领500只……村民坐在家里就接到了一笔笔“定制”“认领”订单。
近年来,我市锚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新趋势,积极探索“定制农业”新模式,发挥“绿色生态,资源富集”优势,采取托管、认领、会员、众筹等定制模式,定制大米、果蔬和鲜食玉米等种植类生产16万亩,奶牛、肉牛、生猪、家禽等养殖类定制生产69万头(只),冷水鱼900吨,预计实现年定制总产值8.6亿元。
我市以旅游促农产、以旅游助农村、以旅游富农家,创新开发夏季圣水节、冬季趣味冬捕等农业特色节日,打造胜利屯村“民族村寨”、瑷珲乡野公园等一批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4年,休闲农业年接待189.7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5亿元,同比增长126.86%。
持续弘扬新风正气 焕发乡村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兴的是村,靠的是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关键之处,也在于做好人的文章。我市将乡村治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以治理有效为和美乡村建设铸魂。
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实现全覆盖,建成文明实践重要阵地72个、文明实践点174个、文明实践示范点95个、省级文明实践示范点4个,打造乡风文明试点村镇516个,乡风文明试点村镇达标率82%。
扎实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完善“一约四会”制度,鼓励农民自治。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红黑榜”,引导农民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全面培育风清气正、文明高雅的时代新村风。全市319个村推广积分制,其中247个村细化了积分制兑换标准并已开展积分超市试点。截至目前,各村自筹资金70.45万元,开展积分兑换活动930次,参与兑换人数7476人。
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建设为载体,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2023年,黑河市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逊克县车陆乡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嫩江繁荣村、孙吴胜利屯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我市还大力开展乡村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广场舞大赛、全民运动会、四季“村晚”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增进乡村之间、村民之间乡情和亲情,筑牢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提升农村群众的精神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