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七十五载时光流转、岁月如歌,七十五载风雨兼程、步履铿锵。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富强,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泥泞小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大道,简陋屋舍被高楼大厦所取代,生态宜居的环境让乡村也成为了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这些变化,有的显而易见,有的润物无声,但无论是大是小,都如同点点繁星,汇聚成了如今耀眼夺目的璀璨。本报今起开设“身边的变化”专栏,从记者的视角,带你一同细数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可喜变化,共同领略时代进步的蓬勃脉动,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
沉甸甸的豆荚、金灿灿的向日葵、红彤彤的鲜花、绿油油的蔬菜……九月,走进爱辉区张地营子乡张地营子村,房前屋后、沃野田畴间一派喜人景象。
图为清晨的张地营子村 图片由张地营子村提供
“手举高、队找齐……”村文化大院排练室内传出欢快的乐曲,文化大院的文艺骨干们正精神饱满、热情高涨地迎接国庆的到来紧张地排练舞蹈。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队员们不知疲倦地反复琢磨舞蹈动作,不断调整表演状态。演出负责人孟丽娟说:“如今排练环境越来越好,演出设备、服装也更加丰富,我们有信心在接下来的演出中呈现出精彩的表演,展现出群众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谈到乡村变化,在新修好的江堤上遛弯的崔大爷望着田河相映、路桥相通的村庄感慨地说:“以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行特别不方便。随着乡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江堤更宽敞平坦,还为村里安装了路灯,不论白天还是夜里出行都顺畅安全多了。”崔大爷在市区务工的儿子赶上周末回村探望父母,听到记者在了解乡村的变迁时也激动地说:“二三十年前去一趟市区要一个半小时,后来公路升级裁弯取直,车程减半。现在国道丹阿公路黑河至卧牛湖段改扩建增加了高架桥、隧道,听说很快就能通车,那时往返黑河的车程将再次缩短,回家会更方便!”
时空距离的缩短仅仅是改善出行的一方面,“城乡公交”的开通则让村民的出行更加灵活。曲大哥的儿子在市里上学,尤其在农忙时节他要经常往返两地。他告诉记者,客车是城乡间最具性价比的交通方式。以前客车每天一班次,“城乡公交”开通后将班次增加到每天三班,提高了回家的便捷度,降低了出行成本。
不仅是出行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村里的环境综合整治也成效显著。“以前村里垃圾问题让人很是头疼,在春雪融合的季节尤为突出。现在村里有了垃圾处理厂,还有专人负责清理街道卫生,环境干净多了。村里还进行了绿化,种了很多树和花,看着就舒服。”村民李春平望着村里优美的环境说道。
变化显而易见,感受真真切切。如今的张地营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村民安居乐业,处处呈现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农村新景象。
张地营子村的变化只是众多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领域寻求突破,高起点、高标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个个美丽宜居的乡村成了群众乐享生活的幸福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