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在爱辉区国家级水稻灌溉试验重点站的育苗大棚里,五颜六色的稻种下地入土,准备发育。技术员介绍,今年,试验站育苗的水稻品类多达25种,其中,大田品种4个,小品种21个,通过人工加机器配合的方式进行播种。
图为工人在育苗大棚播种
今年,爱辉区宋集屯灌区2110亩中国最北高纬寒地水稻将开展化肥减量绿色种植,同时通过旱种水管实验,继续探索新的标准化灌溉模式。
为了在播种期达到更好的肥、水平衡,今年,水稻田一公顷地的用肥量跟去年相比大约减少100公斤,通过严格的基础数据收集,为中国最北高纬寒地水稻育好每一粒稻种。
管理科学化,好秧变壮苗,新技术的加速应用,为黑土地上稳产增产发挥着更大效用。在爱辉区,不断突破纬度、积温限制的中国最北高纬寒地水稻,持续开展科技攻关,采取智能化催芽、标准化整地以及节水灌溉等技术,降低寒地生产成本,同时通过灌溉制度、灌溉方案、灌溉定额以及灌溉实验有关技术研究,促进水稻种植控水灌溉等技术落地。
图为实验站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播种
去年秋粮产量形成关键期,地处高纬度、低积温的爱辉区,水稻产量突破预期,种出了许多优质、高产、多抗、生育期适宜的水稻品种。爱辉区国家级水稻灌溉试验重点站负责人介绍,由于去年6月没有出现低温、寡照现象,开花和灌浆期没有受到影响,水稻产量每公顷地最高达到7500公斤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