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振兴歌 群众幸福“稳”
——黑河市乡村振兴局“五举措”促进农民稳增收
一座座村居错落有致,一张张笑脸神采奕奕,一项项产业生机盎然……一幅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在黑河大地铺展开来。市乡村振兴局对标“能力作风建设年”工作要求,持续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开拓创新、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以务实作风推动巩固脱贫成果政策落实落地,“五举措”促进农民稳增收。
1
发挥统筹作用
推动政策落实助增收
市县乡村振兴部门持续发挥统筹推动作用,召开市县两级部署培训会议32次,制发《黑河市2022年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落实帮扶增收措施促进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稳定增收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相关政策,以实施方案为工作统领、以专项行动为推进措施,以开展“解放思想振兴发展”大讨论行动为契机,紧紧围绕“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目标要求,多措并举促进增收,切实系好稳增收“第一扣”。2022年全市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5980元,位居全省第三位,较去年(13668元)人均纯收入增加2312元,增幅达到16.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271元、14.6%)709元和2.3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全市无一人返贫致贫。
2
加强产业支撑
带动脱贫人口促增收
市、县两级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积极打造优势特色帮扶产业集群,2012年以来累计形成扶贫项目资产1966个,帮扶项目资产486个,逐步建立健全了“带得准”“带得稳”“带得久”长效机制。在2022年12月19日全省资金拨付进度通报中,我市衔接资金支出进度98.1%,位列全省第一位。嫩江市和北安市纳入国家大豆产业集群、北安市纳入国家乳业产业集群,五大连池市建成龙镇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6个。
3
扩大就业渠道
实现稳岗就业双增收
采取增设公益岗位、推送务工信息、帮扶车间吸纳务工等形式增加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务工就业增收渠道。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就业6852人,超出目标任务(2020年6229人)10%;其中,公益岗吸纳脱贫人口就业人数3881人,超出任务目标(2021年3708人)4.7%;就业帮扶车间数量31个,超出2021年30个3.3%;帮扶车间吸纳脱贫人口务工人数230人,超出任务目标(2021年184人)25%。
4
用好“五支力量”
聚焦督导帮扶强增收
聚焦帮扶责任人、社会组织、驻村工作队、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技人才五支帮扶力量作用发挥,稳定脱贫人口收入。制定了“三笔会签”“重点任务清单制”等工作制度7项,采取常态督战、派出单位联合督导、县级组织部门日常督查、量化百分考核“三督一考”方式,每年至少组织2轮明察暗访,充分发挥“互检互促”作用,至少组织1次对县(市、区)日常考核。以问题为导向,查找短板不足,提升担当作为、履职尽责工作质效,倒逼形成严守制度“生物钟”,助推帮扶工作取得实效,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
5
落实兜底保障
兜牢底线稳增收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通过积极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力度。全市已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1739人新纳入低保,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织密兜牢稳定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增收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