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北安市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筑牢农村发展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一乡一业”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百里示范带”,不断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着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广袤的乡村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农业基础更加牢固,现代农业质量成色更足。实施水利工程8项,建设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示范区19.4万亩,落实国家、省市试验示范项目22个,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36处6.6万亩。新建国家级大豆育种示范展示基地2处,培育专业技术型制种企业21家,大豆良种繁育能力达15万吨。企地合作硕果累累,深化拓展垦地合作,高标准打造“赵光模式”。养殖产业提标扩面,畜牧规模化养殖场发展到46家,奶牛存栏1.4万头,生猪出栏23万头。大水面生态渔业扩至2万亩。
基础设施整体提升,城乡宜居水平稳步提高。投资1.69亿元,实施通主路、黑大公路至建民村公路和多处农村公路共76公里路网提升工程,建设农村供水保障工程19处、垃圾分拣中心60个,新建改造农民住房761户,东丰新村等27个村屯基础设施整体提升。制定北安市农村户厕问题整改工作和改造管护工作实施方案,市本级财政投入资金350万元,成立村级改厕服务队伍26支,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全面完成改厕工作。同时配置10辆吸污车,每年投入75万元专项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用以持续支持农村改厕后续管护,全面提升了村屯环境。“三长制”有序实施,改造燃煤锅炉14台,连续4个秸秆禁烧期无火点;扎实开展河湖清“四乱”,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62处、黑臭水体3处、侵蚀沟139条;实施造林绿化39.88万平方米,耕地保护性耕作122.6万亩。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发展光伏发电、庭院种植养殖、北药种植等增收产业,投入生产奖补、医疗保障等资金1259万元。围绕防返贫监测帮扶、扶贫资产管理、稳增收等工作,完善落实相关机制,鼓励引导脱贫户、监测户外出务工就业2132人,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突破1.47万元。投入各类资金76766.5万元用于乡村振兴建设,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技推广、耕地轮作、旱改水、农业产业强镇、中小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及水土保持、农业生产救灾等行业领域得到发展和进步。赵光农场学校、通北一小、建设农场学校、通北一中、通北二中等18所学校得到维修和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