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脉塑造形象
——爱辉区生动讲好“家国·瑷珲”边疆特色文化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爱辉区以讲好“家国·瑷珲”边疆特色文化故事为抓手,坚持实施“文脉赓续、文明创建、文旅融合、文化惠民、文以载道”五大行动,下好文化赋能“先手棋”,打好文化品牌“主动仗”,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形象塑造积蓄起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精神力量。
图为《一艘小船诞生了一个百年大党》红色品牌课程
聚焦文脉赓续 提升文化软实力
爱辉文化底蕴深厚,历久弥新,彰显着城市的文脉与积淀。2022年,爱辉区聚力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深化打造“家国·瑷珲”边疆特色文化品牌,“英雄之城、爱国之民”已然成为爱辉形象最鲜明的文化名片。
创作“家国·瑷珲”精品。以文化浸润深化文明实践内涵,编印《“家国·瑷珲”爱辉区青少年诗词大会乡土诗词选注》《月是故乡明—〈瑷珲〉专刊》《黑水古道—瑷珲古驿道驿站历史资料辑》等一批具有瑷珲特色和教育功能的文化书籍,市民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不断提高。
追寻“家国·瑷珲”足迹。制定《“家国·瑷珲”历史文化“学、讲、传”活动方案》《瑷珲大讲堂工作方案》,举办领导干部讲堂4场,青年干部讲堂2期,能力作风建设讲堂199场,历史文化讲堂线上浏览量达4万余次,青少年诗词大会精彩演绎《鄂伦春竹枝词》《迎神词》等瑷珲诗词,“家国·瑷珲”价值引领力和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诠释“家国·瑷珲”内涵。积极探索“院区共建”合作机制,建立“家国·瑷珲”名家讲坛宣讲机制,组织开展名师宣讲、公益手绘等共建活动10余项。不断挖掘历史遗址、遗迹、历史风貌区,依托全市首家综合型教育营地—瑷珲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和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黑河人民自治军司令部、郭氏家族馆等文化场馆,开展“童心向党追寻红色印记”红色文化研学营、《瑷珲》文集“月是故乡明”主题专刊线上发布会、“阅见瑷珲”等各类高品质特色化活动,集聚起赓续红色根脉的强大精神力量。
图为第二届“美丽中国中脊带”可持续发展论坛
深化文明创建 提供丰厚道德滋养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凝聚奋进新时代力量。
争当爱辉文明的“倡导者”。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广泛开展“弘扬奋斗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爱辉有爱‘益’起圆梦”“强国复兴有我”等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800余次,研发创作《一艘小船诞生了一个百年大党》《白山黑水间的抗联勇士》等红色品牌课程500余节,努力将爱辉建设为有温度的道德高地和精神家园。
争当爱辉文化的“传播者”。加大优质文化服务供给,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资源,完善“家家美”积分超市、“社区志愿行”激励嘉许等文明实践积分回馈机制,深化“五为”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实现优质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向社区下沉延伸。志愿精神助力城市建设,“千名青年志愿者助力疫情防控”等项目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全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创意奖、全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荣誉。
争当城市形象的“美容师”,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累计投入300余万元,出动、组织各单位党员干部、社会各级志愿者1万余人次,围绕疫情防控、防汛抗洪、爱国卫生运动等重点工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928次,累计时长达57691小时。积极推进爱辉文化进社区,着力高标准打造10个“标准化小区”,以“微更新”“微改造”提升爱辉社区文化新业态,让“文明”的光辉和“文化”的韵味交相辉映,激励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提升与和谐美丽社区建设。
图为爱辉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个人卫生保护宣传
推动文旅融合 催生文化新动能
爱辉区坚持“促融合、抓发展、铸品牌”工作思路,着力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优质产品供给力、文旅综合支撑力,不断开创文旅事业发展新局面。
培育旅游精品,满足群众需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不断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持续打造文旅精品。成立了爱辉腾冲旅游联盟,新生鄂伦春民俗旅游景区成功晋级4A级旅游景区,并入选全国非遗旅游景区名录。中国瑷珲国际汽车营地获评黑龙江省首家5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黑河瑷珲乡野公园漫游之旅”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四时好风光——春生夏长万物并秀”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形成自驾、徒步、康养、节庆等文旅产品组合体系,人民群众对文旅事业满意度显著提升。
举办精品活动,文旅创新发展。新时代的十年,爱辉文化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现代产业、旅游等碰撞出了青春的火花,成功举办第二届“美丽中国中脊带”可持续发展论坛、“乐游乡野”全域自驾狂欢节暨消费月活动、“5·19‘中国旅游日’爱辉文旅推介官带您云游爱辉”“相约爱辉之春领略边疆之美”云上推介等学术论坛和文旅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成立了HIST—可持续发展研究“爱辉基地”,爱辉文化的影响力、创新力、服务力和产业力不断提升。
图为瑷珲大讲堂活动
重在以文化人 打通最后一公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爱辉区坚持以文化人,着力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生效。加快推进爱辉区图书馆改扩建,启动文化馆异地新建,实施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升级改造建设,配备图书、乐器等文化设施,推动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达标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优化、触手可及。
提升乡村文化能人引领力。深入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组建30支“蒲公英”文艺小分队,向基层持续输送优质文化资源。制定《百万文化能人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城市之光金色田野”“青春之声百年礼赞”“蒲公英”好书推荐等线上展播活动,免费开设声乐、器乐、舞蹈、剪纸等多个科目培训班,让新时代“文化文艺风”吹进万家,为文明城市建设注入新动力。
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力量,爱辉区充分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组织文化能人、志愿者,创编抗疫歌曲《看见》,线上开设“冰天雪地美好生活”文艺战疫培训,用歌助力“艺”起抗疫、足不出户云游爱辉等丰富多彩的云端展示,用爱辉文化凝聚强大抗疫力量。
图为爱辉区举办“爱辉有爱一起圆梦”活动
坚持文以载道 传播爱辉好声音
坚持把新闻宣传作为推介爱辉文化、提升爱辉形象的重要抓手,依托融媒体平台,顺应媒体发展趋势,提升爱辉文化服务效能。
突出主流宣传。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主线,紧密结合全区中心工作,开设“二十大精神在爱辉”“非凡十年、蝶变爱辉”等专题专栏,播发动态新闻报道、短视频、公益广告等5500余条(个),累计点击量约1000万+。目前,在中省级主流媒体播发报道470余条,对上供稿量位于全市前列。
突出特色宣传。紧扣“家国·瑷珲”边疆特色文化品牌,大力营造“家国·瑷珲”文化氛围,开设“瑷珲史话”“‘镜’看爱辉”专栏,策划播出《百年县歌的记忆》《寻根——瑷珲·精神血脉》等一批凝聚瑷珲精神,饱含家国情怀的电视专题片。以“寻找瑷珲历史名人后裔”活动为载体,推出寻找瑷珲历史文化名人系列报道,寻访清末瑷珲副都统姚福升的外玄孙关轶之、原黑河人民自治军司令部参谋长张继成的女儿张锐英、张锐华,瑷珲籍革命烈士徐荣奎的孙女徐爽英等人,播出《寻找烈士的足迹——瑷珲籍革命英烈徐荣奎》《月是故乡明》等电视专题片和新媒体作品,深入挖掘展现瑷珲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瑷珲精神血脉。
突出原创宣传。深度挖掘边疆历史文化资源特色,加大原创精品创作扶持力度,专题节目《青山处处埋忠骨英烈精神归桑梓》获得黑河市好新闻二等奖;《信马山林守护鄂乡平安》获得2022年“新春走基层”活动黑龙江省优秀作品奖;原创公益广告《在党旗的灿烂阳光下》等10部作品荣获“永远跟党走”公益广告创作大赛优秀奖、省广播电视公益广告扶持项目名单(电视作品类)三等奖、连续2个季度省广播电视优秀公益广告;宣传片《喜迎冬奥爱辉邀您共赴冰雪之约》获得全省冬奥冰雪主题优秀网络视听作品。
图为瑷珲古城书房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文化的精神引领和凝聚作用更加重要。爱辉区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提炼展示瑷珲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为更好展示瑷珲形象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