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航“点亮”乡村振兴路
——逊克县边疆村立足民族特色优势带领群众奔小康
走进逊克县奇克镇边疆村,随处可见蓝眼睛、高鼻梁的“洋”面孔,说着一口纯正的东北方言,他们并非远道而来的外国游客,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边疆村坐落在逊克县城以东12.5公里处的中俄边境线上,与俄罗斯阿穆尔州米哈伊洛夫区波亚尔科沃镇隔江相望,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俄罗斯第一村、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近年来,边疆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立足人文资源旅游优势,打造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北方民族村,带领群众走上小康路,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县委高度重视我们民族村建设,村里越来越好,每年都有好多人来村里旅游度假。”村党支部书记苗建华自豪地说。
特色党建夯基铸魂强引领
为进一步筑牢基层战斗堡垒,边疆村党支部以特色党建夯基铸魂,强化对民族村发展的引领。投入资金10万元改建了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村办公室,结合俄罗斯族发展史、边疆村历史沿革等新建了党建墙,进一步突出党支部民族元素。党支部从自身建设抓起,组织支委实行周学习、月总结制度,确保党的政策精神第一时间学到基层、落到基层。组织党员开展“三带头”实践载体活动,支部带头促设施完善、党员带头促宜居生态、能人带头促产业发展,依据每名党员的能力特长划分责任区16个,实施党员干部网格管理。开展“先富带后富、共同致富创和谐”活动,组织村内有带富能力的25名党员群众与脱贫户结成帮扶对子,指导帮带创办风情民宿,每户年增收万余元。
图为边疆村俄罗斯族特色民居(资料片)
民族旅游强村富民促增收
过去的边疆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落后,村屯环境脏乱差。村党支部研究决定立足民族村优势做文章,确定了“党建引航富边疆、特色产业兴村寨”党建主题,以“一江一湖一特色”为主题,探索“绿色现代农业支撑、休闲文化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推动形成集本地异域风情特色民俗、荷花湖观赏、中草药产业、康养等特色为一体的乡村发展路径。
村里先后选派“两委”干部到俄罗斯农村学习参观,争取资金3000余万元,改造俄罗斯风情民居、民宿,新建俄罗斯风情围墙和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活动室、活动广场,在广场安装套娃10个。建设350平方米的村史馆,全面展示少数民族村情和知青风采,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边疆村还兴建了全县唯一一家俄罗斯西餐厅,典型的欧式风格装修,独特的俄罗斯美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品尝。“这几年村里变化太大了,想不到民族村成了特色,带动了旅游业,还给我们增加了收入。”村民邓文亭高兴地说。
图为边疆村荷花湖景区一角(资料片)
边疆村村南2.5公里处有一处天然形成的1000平方米的荷花湖,党支部争取资金300余万元修建了观景凉亭、玻璃栈道、民族餐厅等,打造成高端的荷花湖景区,每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同时,在荷花湖附近建设了特色黑加仑种植园,建成集观光采摘、果实加工、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加工基地,生产黑加仑红酒、果酱,实行订单化销售,建成以来累计销售产品10余吨,纯利润达50万元,带动大量游客来观光、采摘,仅旅游一项就为村集体年创收20余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近3万元。“90年前,我的父亲越过黑龙江来到这里,这些年我们亲眼目睹了村里的变化。生活在这里我们感到十分幸福,和汉族同胞比一家人还亲。”俄罗斯族群众李荣贵说。
乡村治理提质增效优服务
“推进乡村振兴尤其是民族乡村振兴,加强治理体系建设是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逊克县委组织部负责人说。边疆村持续加强基层治理,优化为民服务,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实行“党员+农户”制度,党员定期开展走访座谈,发放征求意见卡,畅通群众意见反馈渠道,确保民意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中得到充分体现。推行村务党务财务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形式“四定”公开机制,对群众关心的重大事项实行“按需公开”,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制定“扫、捡、清、分、种、管”六字经,让美丽乡村保持天蓝、水清、山绿、花香、气新的“原色”。
图为边疆村俄罗斯族风情套娃广场(资料片)
如今的边疆村,道路笔直宽敞,房屋错落有致,家家户户整洁明亮,傍晚时道路两侧的太阳能路灯准时点亮乡村。村党支部还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着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在村内主要路口安装了36套监控设备,实现室外监控无死角,为群众创造安全放心的生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