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额雁,地方名大雁、石雁,体长645~710mm,体重1.7~3.6kg。雌雄相似,体形较豆雁小。额和上嘴基部具一白色宽阔带斑,而且白斑后缘黑色;头顶和后颈暗褐色;背、肩、腰暗灰褐色,羽缘较淡,近白色;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亦为暗灰褐色,初级覆羽灰色,外侧次级覆羽灰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最外侧的几枚飞羽外羽片带灰;尾羽黑褐色,具白色端斑;尾上覆羽白色;颏暗褐色,前端具一细小白斑;头侧、前颈和上胸灰褐色,向后逐渐变淡;腹污白色,杂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两胁灰褐色;肛周及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褐色,嘴肉色或粉红色,脚橄榄黄色,爪淡白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额上白斑小或没有,腹部黑色块斑甚少。
其习性与其他雁类相似,栖息于湖泊或沼泽湿地,常和其他雁类混群栖息于低湿地或者较大的开阔水面,叫声清晰、尖锐、喧杂。但更喜欢陆地,多数时间都是在陆地上,有时仅仅是为了喝水才到水中,或觅食或休息。善于在地上行走和奔跑,速度甚快,起飞和下降亦很灵活。亦善游泳,在紧急状况时亦能潜水。天气晴暖时,较为活跃且活动分散;阴雨、大风时则集群于避风处,不大活动。以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的嫩叶为主食,也食少量草籽和谷粒等。在本地为旅鸟,见于每年的3~4月和9~10月。迁徙时多夜间飞行,以家族为单位或者数个家族一群排列成“人”字形或者“1”字队形;且飞且鸣,飞行敏捷、灵活。始终以家族形式活动,各家族间常保持3~5m的距离;每个家族一般有5或6只幼鸟,家族个体之间保持0.5~1m的距离。亲鸟在两边,幼年于中间。白额雁由于适栖生境的不断减少和过度狩猎,种群数量已急剧减少。白额雁在黑河市种群数量稀少,已被列入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共同保护鸟类,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