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市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有力助推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一、基本情况
市区现有市级艺术馆1个,区级文化馆1个,文化馆分馆22个。图书馆2个,图书馆分馆20个。辖区4个街道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15个社区实现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市区内现有各类博物馆10个,其中瑷珲历史陈列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黑河博物馆、黑河知青博物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市区内还有瑷珲海关历史陈列馆、马占山历史陈列馆、黑河商会分馆、旅俄华侨纪念馆、黑河市城市规划体验馆、黑河科技馆、小微博物馆群。市区现有剧场3个,分别是黑河市工人文化宫、黑河市友谊宫、黑河市人民艺术剧院。市区有中俄青少年活动中心2个,分别为黑河市中俄青少年活动中心、爱辉区中俄青少年文化交流中心。市区有体育设施2处,分别为黑河市体育馆、黑河市体育场。市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总面积为123568.5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人均拥有面积为0.96平方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随着全市经济建设快速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也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连续十一届中俄文化大集的成功举办和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中俄文化艺术中心“三馆一中心”项目的开工建设,将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得到有效改善,带给人民群众越来越多的文化实惠,但也要看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按照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以及与现代化黑河的建设目标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具体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我市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在建设、布展、免费开放、日常运转上,资金缺口还比较大,馆内配套设施还不够健全、文化活动器材还比较单一,文化专业人才的艺术专业水平和艺术创作能力还不强,影响服务质量和持续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围绕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根据黑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供给能力,明确政府保障底线,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区域、人群均衡发展,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完善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宣传文化、党员教育、市民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等活动,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互联互通。
二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推动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加强公共文化场馆体系建设,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加大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金和配套软、硬件建设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着力建设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大力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联的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演艺会展、旅游休闲等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建设一支群众身边的志愿者队伍,在城市规划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文化机构建立志愿服务站点,因地制宜开展经常性、面对面、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三是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完善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文体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推进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由“政府端菜”向“百姓点菜”转变。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开展优秀文化遗产、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推进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等项目和优秀出版物推荐活动。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民俗特色、文化特色、物产特色,促进城市、环境、历史和人文有机结合,打造空间布局合理、系统层次明确、艺术氛围浓厚的博物馆体系。定期在母亲广场、世纪广场等组织开展文化展演,在中俄民族风情园、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等地举办文艺展演,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纵深发展。鼓励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为民间文化队伍提供展示交流平台。推进红色文化、社区文化、乡土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旅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形态。
四是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依托“互联网+”,推进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鼓励网络文学、在线音乐、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兴文创业态不断崛起。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金融、旅游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里嵌入形式多样的百姓日常生活场景,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能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获得性。积极为文化企业创造开放包容的创业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创业热情、创新活力,壮大多元文化市场主体,为文明城市创建注入全新动力。
五是顺应居民文化消费观念更新,支持居民释放文化需求。准确把握居民实用性文化消费观念逐渐代替节约型文化消费观念、科学文化消费观念逐渐代替盲目文化消费观念、自主化文化消费观念逐渐代替大众化文化消费观念的文化消费趋势,建立基于文化消费观念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和文化产品创新。迎合市场发展需要和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对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加工整合创新,注重文化资源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原生态和竞争力。推进瑷珲乡野公园、外四道沟村俄罗斯族特色村寨、爱辉外三道沟知青村等文旅融合发展,为文化产业深度开发搭建平台,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整合不同文化产业,注重文化资源的价值开发,通过文化价值开发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实现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三赢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