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阳光照亮百姓心田
——我市民政工作呈上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基层政权……民政工作包罗万象,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关乎民生,连接民心。2020年,我市积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养老事业发展,实施惠民殡葬政策,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完成区划调整任务,推进慈善和社会工作,积极发展儿童福利,有效落实残疾人福利政策,全市民政工作全面推进、多点开花,市民政局荣获全国民政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我市节地生态安葬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在全省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殊荣……我市民政工作呈上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社会救助保障精准有力
保民生最重要的是保基本。一年来,我市站在保民生、促稳定、顾大局的高度,全力做好疫情期间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织密织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
疫情期间,优化简化办事程序,实施“不见面”服务、“代办”服务,暂停低保和特困供养对象退出工作,提高办事效率。为6.73万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对象累计发放救助金3.12亿元。临时救助4141人次,支付救助资金754.92万元。为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1704万元。扎实做好农村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精准落实“单人保”“大病保”和“低保渐退”救助政策,建立完善贫困预警监测机制,做到应保尽保。对全市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772人进行排查,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的低保对象551人,特困供养对象5人,临时救助62人次,纳入低收入12人。正在享受低保渐退政策贫困人口数2845人。深入开展城乡低保专项整治,对省厅反馈的21999条疑点数据进行核查比对,清退1377人,追缴资金24.3万元,向同级纪检监察机关移交线索67条。
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去年,我市养老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养老服务领域改革“实招”“硬招”不断落地,为老年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我市多举措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养老设施建设,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引资养老项目2个,全市新增养老床位798张,登记备案养老机构达128家、床位12080张。全面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全市三级以上养老机构实现全覆盖。抢抓契机,推动健康旅居养老创新发展。自2020年8月恢复旅居养老服务以来,全市养老机构接待旅居老人达1.48万人次。狠抓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坚决守牢养老机构安全线。通过“桌上推演”“纸上谈兵”“虚拟处置”等方式实施检验演练,大大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养老机构争取卫生防疫物资48916件,争取补贴和物资共13.6万元,确保了全市养老机构安全运营。
强化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
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市始终把服务居民作为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措并举,稳步推进。
市民政局加强城乡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落实社区网格化排查、防疫工作宣传、特殊群体排帮扶、小区管控和复工复产等工作,全面抓好社区常态化疫情防控。市、县领导和民政部门先后慰问城乡一线社区工作者2620人次,解决防控物资、减压减负等实际困难684项。指导各地提升城乡社区治理能力,落实社区证明负面清单,简化居民办事流程。全面完成农垦森工社区移交工作,积极推进社会工作健康发展,创新社区服务能力提升。
稳步推进社会事务管理
清明节为市民提供“委托祭扫”和“定制祭扫”等个性化创新服务,避免人员聚集,减少疫情传播隐患。设立殡葬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处方便群众办事,将市殡仪馆、南山墓园的部分业务迁移到市区新设立的殡葬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处,办理业务133件。全市为1937位逝者家属发放惠民殡葬补贴182.16万元,为152位逝者家属发放生态葬补贴29.34万元。为全市14966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1322.5万元,为13373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1587.4万元。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实行“不见面”审批。对市本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实行五项便民服务举措,疫情期间,全市共接受咨询37次,受理审批16件。引导各社会组织开展抗击疫情和脱贫攻坚工作,全市20家社会组织捐赠资金和物资累计169万元。区划地名管理工作有效加强,积极协调自然资源、住建等相关部门,开展不规范地名排查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