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对于现代人来说,似乎是很平常的食物了,然而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却很难看到它的影子,唯有春节时才能凝结着春天的祥和过年的喜庆等到它。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畅想着早些过年,像老话说的那样: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于是问母亲:“妈,过年真的能吃上一碗饺子吗?”母亲说:“不吃饺子你不是活的好好吗?等着吧!”其实,母亲何尝不想早些满足我们的胃口,只是那年月平时的口粮都吃不上,上哪儿弄到白面?母亲是乐观派,生活不论多困难,总是把最阳光的一面展示给我们,仿佛像什么难事都没有,从容地过着日子。
在我们的目光中终于盼到了年——1962年的大年三十。父亲一早就出去了,他戴着像《暴风骤雨》中的老孙头的那种帽子,腰上系着一条带子,里边别着一只小口袋,跟母亲说句什么就出去了。大约多半天的时间,父亲风风火火地回来了,背上背着那只小口袋,毡帽上挂满了霜,几乎和他的胡须连成一片,只露出他两只深陷着的眼睛。父亲转身的瞬间,我看到了他背上的白色,惊喜地叫起来:“白面!妈,爸背回面来了!”母亲说,这是队上刚分给各户的,每人一斤,咱家八口人够吃两顿饺子了,等着吧!
母亲说完一阵风似的跑到下屋,搬出几棵冻白菜,还提一块像拳头大小的猪肉。我见有面又有肉,眼前浮现起那像银无宝似的饺子模样,不知不觉中流出了口水。
回来的时候,已经是灯影摇摇了,家家户户门前挂起了红灯笼,偶尔还能看到小一点的孩子在外面放着小鞭捂着耳朵的样子。这才想起快到嘴边的饺子,小跑似的到家。一进门父亲正在一把把往灶坑里添着柴火。母亲扎着围裙煮着饺子。
那白白净净的饺子飘在锅里透出了许久没嗅到的味道,抽下鼻子竟是那么香。等了一会儿,饺子终于煮好了,母亲操起笊篱一边捞着饺子,一边嘱咐着:“一人只能一大碗,剩下一碗供给老祖宗,求明年有个好年景。”
饺子端到桌上,母亲招呼着:“都过来吧,盼了365天,饺子终于要到嘴了。”等父亲坐在炕里,我们这些孩子才围在八仙桌边,母亲为每人盛了一碗饺子汤。父亲端起一碗:“过年了,就以汤代酒吧,但愿老天爷保佑,明年风调雨顺!”说完他一扬脖把那碗饺子汤喝个精光,然后夹起一个饺子放到嘴里慢慢地咀嚼着。见父亲如此我们也夹起一个学着父亲的样子,谁也不想一下子咽下去。我想,父亲之所以那样咀嚼着饺子,不仅是品味岁月的艰辛,也在品味着人生的滋味,更是在品味着今后的日子该怎样过。
这顿年夜饭吃了许久,尽管没有菜的点缀甚至没有一碟咸菜陪伴,但全家人吃得那么香。是啊,生命的幸福原本不在于人的地位、环境和人所能享受到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