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位名师谈起外出旅游时,曾被一间旧时学堂的对联所吸引:上联“崇武尚文无非赖尔多士”,下联“正风移俗是所望于群公”。他很感慨,“一间名不见经传的学堂,也有它的教育理想,对联传递出的正是这位学堂主人的价值观。”
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核心命题。这件师者眼中的小小趣事,恰恰向人们提出一个问题,教育应当给孩子们传递怎样的价值观——
好比灌浆期的小麦,阳光充足则颗粒饱满;孩子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第一粒纽扣扣得对错决定人生成败。能不能养成精忠报国的责任担当、崇德向善的思想节操、孝悌忠信的传统美德、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传递出的价值观“总开关”。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再次提出了给孩子“扣好第一粒扣子”,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这在当前语境下颇有深意:信息资讯丰富多元的今天,孩子如海绵般汲取着课堂教育的知识,也吸收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墨水”。教育灌输怎样的价值导向,青少年便拥有怎样的精神气质;社会各单元捍卫怎样的价值追求,青少年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怎样的精神内涵。
毋庸讳言,作为信息爆炸时代的网络“原住民”,当代青少年有着更丰富的眼界也有着超强的学习模仿能力。但社会肌理纷繁复杂,有些孩子难免在娱乐至上的氛围中理想淡化、价值观迷失;“唯分数论”教育理念下,部分学生难免“分数满满,信仰空空”。当我们叹息一些人年纪轻轻就缺乏责任担当,面对诱惑围猎秉持利益至上,或许更该反思,我们传递出的价值观出了什么问题?及时矫正价值观导向,责任才能不淡漠、道德才能不缺位。
越是面对日渐复杂的现实和颇多的诱惑,越是有必要回头看看对联中前人的教育理念。教育如光,面对先生提问,革命先辈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黄大年在毕业留言册上写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只有教育的探照灯笔直而明亮,孩子们的未来才会光明而正确;只有大多数人志高昂,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社会才不至于“每多随波逐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
“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蔡元培如是说。期待社会各方,着眼青少年价值观成长成熟的关键阶段,正确引导、积极教育,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