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谁能想到,位于东北亚腹地的黑龙江离欧洲近了!
谁能想到,中国内陆省份黑龙江有了“出海口”!
有怎样的胸襟,就能发现怎样的世界。一个地区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4年春,省委就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构建“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体设想。从省委提出“龙江丝路带”的总体设想,到哈欧国际货运班列双向贯通,历时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黑龙江在发展史的“紧要处”收获了效率高、效果好的实绩。
让我们记住这些历史性的时刻:
2014年春,首条横跨中俄两国界河的同江铁路大桥开工奠基。
2015年6月,哈欧班列驶往欧洲。相隔万里,实现了“门对门”往返对开。
2015年8月,哈(绥)俄亚集装箱陆海联运首发运营,144个集装箱从哈尔滨起运“出海”,标志着黑龙江省借港打通“出海口”。
2015年10月,第二届中俄博览会暨第26届哈洽会开幕当天,由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法案正式生效。
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办大事、办好事、办长远之事。“众行远”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始于机遇。
在黑龙江发展的历史上,不管我们错过了多少机遇,“龙江丝路带”都成为黑龙江抢抓机遇、创造机遇的典范。运用世界眼光、拓展开放思维,着眼国家大局、立足龙江实际,在“一带一路”这条“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上,黑龙江找到了发展的新坐标。
崭新的经济地理新版图迤逦展开,刷新了原有的思维定势。黑龙江在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担当重任,成为真正意义上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对外开放的前沿。
充满活力的“龙江丝路带”联通世界,它不仅是黑龙江走向世界的“通道”,也是中国企业走向俄罗斯、走向世界的“通道”,更是俄罗斯企业走向中国、走向世界的不可或缺的“黑龙江通道”。
(五)
它们的地位“无可比拟”,因为同时实施五大国家战略在黑龙江历史上前所未有;
它们的价值“真金白银”,因为它蕴含着黑龙江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机遇;
它们的力量“气势磅礴”,因为它发挥了资源生态的原发优势、沿边开放的地域比较优势,以及科技创新驱动的后发优势。
它们,就是五大规划。
如同纵贯于龙江大地的五根琴弦,五大规划奏响振奋人心的改革发展进行曲。
新常态下“经济条件由原有比较优势逐步弱化向更多借助宏观政策发力转换”,越来越多的重大机遇接踵而至,也越来越利于持续创新发展。积极抢抓机遇、用好国家政策、实现借势登高,推动龙江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时间窗”已经开启。
科学的规划是发展的律动,规划的科学是最大的效益。
我们推进实施《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深化农业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用决策部署、用“五大创新”在国家交给我们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田”辛勤耕耘,力争把“试验田”种成“示范田”。
我们推进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让“顺山倒”的劳动号子成为历史,让“在保护中发展”成为共识。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呵护共和国最大的国有林区,把资源管起来、让百姓富起来的发展战略,正在成为现实。
我们推进实施《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下转第二版)结合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对外经贸转型升级,浓墨重彩把沿边开发开放的文章做大做好。站上了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和“枢纽”的位置。
我们推进实施《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指示,以“四个着力”为切入点,以问题为导向,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加减乘除”一起做,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我们推进实施《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和深化改革,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破而后立,因煤而生的四大煤城叩开绿色发展之门。
发展的优势,往往是在抢抓机遇中形成;发展的差距,则是在丧失机遇中扩大。如今既是机遇选择了我们,也是我们选择了机遇。用五大规划构建了黑龙江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平台。
(六)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面对“三期叠加”,是一筹莫展、消极等待,还是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工作发展的成效。
古有“束河冲沙”的实践,于今演化为“以发展水流疏浚矛盾淤泥”的理念。作为欠发达省份,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越要抓住产业项目建设这个发展的“牛鼻子”。
GDP增速放缓,“中高速增长”的周期悄然来临。能源工业占到规上工业比重一半以上的黑龙江省,惟有忍住阵痛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寻找突围与突破。
破解矛盾的着力点是抓发展,“十大重点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是撬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杠杆。
2013年初,省委提出“全党抓发展、重点抓经济、突出抓产业、关键抓项目”,注重提高“五个比重”,从投资结构、经济规模、增长潜力、产业体系、经济成果等多方面检验产业项目的“成色”。
继2011年全面启动三年“产业项目建设年”之后,2014年省委省政府再次做出开展“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项目建设战略部署。相继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增长17条、稳增长65条,落实振兴东北“35条”。突出“稳”的重点,夯实“进”的基础,招商走出去,项目请进来,全力以赴、积极作为。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调研时指出,东北地区工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这种状况改变得越快越主动。结构优化要多策并举,“加减乘除”一起做。
新上项目不是要制造过剩产能,上新项目更不是乱铺摊子,抓项目建设目的,是要通过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项目的增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优化GDP的构成。“十二五”期间,纳入省重点推进建设的产业项目高达1462个,完成投资6000多亿元,单体产业项目投资超过20亿元的达到52个。
我们深刻理解,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今天的项目层次和质量决定着明天的发展方式;我们清晰判断,抓项目建设特别是抓重点产业项目,就是抓发展的动力、抓发展的潜力、抓发展的希望。
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鼓励支持“民”字号。特别是围绕“龙江丝路带”谋划项目、引进项目、推进项目,吸引和承接国内外产业项目向我省转移,努力生成一批高质量的产业项目,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
如果把第一轮产业项目建设比作稳增长的“压舱石”,那么新一轮产业项目建设如同调结构的“推进器”。向着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目标,产业项目建设“升级版”正在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七)
飒飒风寒,蛰虫冬眠。在中国寒意来得最早的地方,龙江大地上的建设热潮激荡、热情涌动,铁路、水利、棚户区改造施工正酣。建设者的钢铁大军,正在抢抓严冬来临前的最后工期。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关乎龙江长远发展和民生福祉。我省多年来谋划的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和水利重大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地势险峻的虎峰岭,曾让中东铁路修建者望而却步,如今哈牡客专的建设者们,正在开凿我省在建第一长隧道——虎峰岭隧道。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是一次撼天动地的“智取威虎山”。龙江群众为这支40年中两度在此“啃山”的“铁军”送来了御寒厚被。天寒情意重,暖身又暖心。
投资324亿元的哈齐高铁,是“十二五”期间继哈大高铁之后我省建成运营的又一条高铁,成为中国最北的高铁。一份“吃货地图”,伴随中国最北的哈齐高铁开行而风靡,人们以这种方式表达对“说走就走”省内游的欢喜。然而,铁路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不仅仅是舌尖上的满足。
且看,哈牡、哈佳、牡佳……黑龙江省迎来了大规模铁路建设的高峰,正在建设和即将试运营的高速铁路,总长度将达到1000多公里。一条条钢铁“平行线”为未来几十年铺设了发展的“跑道”!
且看,以哈尔滨为枢纽,以绥满铁路、大连至同江铁路“十字轴线”为主的通道,以沿边铁路为外环线,面向俄罗斯的扇形放射铁路网的规划蓝图,铺展开崭新的画卷!
交通建设,远不止于此。龙江的机场数量达到11个,居东北之首。投资836亿元2990公里高速公路、4420公里一级和二级公路、17604公里农村公路建成运营,彻底改变了龙江交通曾经落后的局面。
2013年夏,当战胜了百年一遇的黑龙江特大洪水之后,我们内心不仅充满了众志成城夺取胜利的“喜”,也增添了对防洪体系弱、水利欠账多的“忧”,更叠加了三江治理龙江安澜的“急”。
“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这是清代名臣慕天颜说的一句极有见地的话。道出了水运系国运,水运兴则国运昌的道理。
黑龙江的农业发展潜力在水、粮食增产在水、农民富裕在水。三江治理,变我省水患为水利;“三江连通”,构建松花江南岸引松特大型灌排体系。缚住苍龙锁大江的现代“治水记”,在三江干流全线上演。390亿元的投资,是过去20年的总和,是龙江发展史上水利建设投入最多的时期。
天时、地利、人和的源头活水滚滚而来。向国家争取资金,仅2015年黑龙江省中央预算内水利投资就占到全国的七分之一,投资额全国第一,规模前所未有;要求各地作为“一号工程”实施,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制定时间表、签订军令状;向内坚持管水、用水、治水相统一,水利建设与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交织,同建设国家大粮仓的任务结合。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检验和人民检验的优质工程正在“水到渠成”。
四大煤城采沉区,仅2015年棚改开工54204套,占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总量的25%。
齐齐哈尔建北棚户区,曾是黑龙江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棚户区,如今齐刷刷“长出”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前世今生判若霄壤。
从“采沉”到“层楼”,从棚户区到现代新城,标注着“一号民生工程”的跨越,标注着百姓获得感的温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几年来,我们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泥草房、农村危房改造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向重质量提升转变,向建设和管理并重转变,向集约式、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
安居梦照进无数群众的生活,让幸福成为一道家常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