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黑河,借一江碧水沟通中俄、联通欧亚,她的每一次呼吸,都涌动着蓬勃开放的气息。盛夏时节,这里生机盎然。新华社旗下的《参考消息》《新华每日电讯》《经济参考报》《瞭望》《半月谈》及新媒体采风团一行走进黑河,以细腻的笔触和镜头,记录并刻画这座边境城市兴边富民的生动图景。
在黑河·爱辉国际化大夜市的街道上,“双子城”的经济活力在滋滋作响的烧烤肉串与吆喝声里显露,升腾在国际大夜市的袅袅烟火中。盛夏,相约黑河,共赴一场“边城夜宴”……
7月初,暑气蒸腾,下午4点刚过,黑龙江畔的黑河市爱辉区邮政路上便热闹起来。黑河·爱辉国际化大夜市准时开市,烧烤的炭火点燃了,冷饮摊的冰块堆得老高,吆喝声、音乐声次第响起。这条位于邮政路王肃街口至兴林街口的路段,将持续热闹到晚上10点,成为黑河这座中俄边境小城里独特的烟火地标。
人潮涌动的黑河国际大夜市 马勇摄
“正宗俄式大串!生蚝现烤!”胖子家烤生蚝俄式大串的金志强嗓门洪亮,手上麻利地翻动着烤架。年轻时,他常年在江对岸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带货做生意,如今回到家乡黑河,看准了夜市机遇。“自己买的设备,干净,味道相当正!”他不仅烤串,还架着手机拍摄。“啥短视频平台都发发,刚开始弄,最高一条浏览量也有1万多了。”他笑着说,“不少外地人、本地人看了视频,专门找过来吃。”
天色渐暗,不仅是他家,几乎每一个摊位上,都陆陆续续有客人光顾。人群中,金发碧眼的俄罗斯游客格外显眼,他们或举着烤肉串品尝,或在摊位前好奇张望。从北京、哈尔滨、上海等地来的游客也不少。“听说这边夜市有特色,还能看到俄罗斯人,特意来感受下。”一位来自哈尔滨的游客边拍照边说。
夜市里除了诱人的烧烤小吃和冰饮,还有不少文化味儿。爱辉区区级非遗项目麦秸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张站杰的摊位上,摆满了用麦秸精心制作的书签和画作,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两位鄂伦春族姑娘带来的野猪牙首饰等特色文创,也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夜市深处,不时有歌声传来,为夜市增添了欢乐的氛围。
夜市的热闹,离不开背后的规范管理。爱辉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执法六中队副中队长李鹏飞,每天的工作重心就在这里。“主要是规范引导摊位在线内经营,有演出时保障舞台表演秩序,及时疏导人流,处理突发情况。”他说,自己就是黑河本地人,虽然每天忙到晚上10点多,但看着夜市一天天热闹起来,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为了优化环境、满足更多商户需求,爱辉区政府于今年对夜市布局进行了延伸调整,将核心路段划分为轻工一区、二区、三区和小吃一区、二区,新增了35个摊位。“我们还推行‘摊位信用积分制’,对长期文明经营、卫生达标的摊主,给予优先选位、官方宣传等激励,效果不错,大家更自觉了。”爱辉区相关负责人说。
夜市的红火,也带动了周边。在附近开便利店的王老板感触很深:“人流大了,晚上来买东西客人多了不少,收入确实增加了。”夜市每年4月至10月开市,单日最高人流量能达到2万人次以上。对于摊贩而言,生意更是今非昔比。“现在每天的收入,比原来单独干的时候强太多了,翻倍都不止。”一位卖烤冷面的摊主坦言。据悉,整个夜市日均营业额已从改造前的约9.5万元,跃升至现在的约50万元。按每年4月到10月约7个月的经营期计算,年营业额预计将突破1亿元。
黑河·爱辉国际化大夜市是黑河市街边夜市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作为黑河市唯一市辖行政区,爱辉区始终秉承“市区一体化”发展理念,以夜市经济为突破口,通过中俄双语招牌+滋滋冒油的美食香气,点燃城市“烟火气”,推动跨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闯出一条消费提振与商户创收共赢的经济发展之路,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和脚步。
夜深了,晚上10点的收市时间一到,喧嚣的邮政路渐渐安静下来。摊主们开始收拾家当,舞台灯光熄灭。环卫工人及时清扫着路面。热闹散去,留下的是一条整洁的街道,映照着黑龙江对岸布拉戈维申斯克的点点灯火,静静等待着明日午后4点,那熟悉的跨国烟火气再次升腾而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