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最深处 干在最实处
——记北安市通北镇党委书记李国强
从组织部门的“笔杆子”到乡镇一线的“领头雁”,他用“扎根最深处、干在最实处”的坚守,让党徽在基层一线熠熠生辉。他常说:“基层党建不是‘虚功’,而是要把‘根’扎进群众心里。”他就是北安市通北镇党委书记李国强。
深耕党建“责任田” 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通北镇地处垦地交错地带,资源分散、治理复杂,李国强将多年组织工作淬炼的系统思维融入基层,创新提出“党建赋能三维联创”工作体系,推动基层治理破局开路。
创新机制强融合。面对垦地资源“两张皮”困境,他牵头打造“垦地共建12345同心圆”党建品牌,与红星农场、建设农场建立“1+2+5+N”工作机制,成立北大荒首个“垦地共建万亩示范片党支部”,推动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昔日的边界线化作共富连接线。该模式被《人民日报》等央媒专题报道,成为区域化党建联建的标杆案例。
建强阵地优服务。以兴东村省级党建示范点为核心,李国强精心布局“村社一体党建示范带”,升级改造8个党群服务中心,创新开设“小板凳课堂”“田间议事会”,干部下沉一线,问需于民,127件急难愁盼在田埂炕头化解,真正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心贴心。
织密网格提效能。构建“5+N”层级网格体系,600余名专兼职网格员扎根一线。创新运用“四所一庭一中心”联动调解机制,结合垦地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率超过98%,全镇信访量同比下降35%,基层治理“微循环”持续畅通。
锻造队伍“硬脊梁” 激活干事创业动能
“抓好党建,核心在人。”李国强深谙此理。他积极通过“头雁领航、制度护航、能力强航”三维举措,打造一支“敢扛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基层铁军。
头雁引领树标杆。作为“第一责任人”,他全年主持召开党建专题会议15次,带头领办示范项目3个,创新实施“1+1+4”党建工作载体,打造“通心向党”主品牌及村(社区)支部特色子品牌,形成“一域一特色”的党建格局。
严管厚爱筑防线。常态化开展“党纪法规微课堂”“廉政警示教育月”活动,组织党员干部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规,建立“三重一大”决策全程纪实制度,全年开展节前廉政提醒6次,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赋能提效锻尖兵。制订“靶向培养”计划,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党务工作实训营”等培训12期,覆盖镇村300余名骨干;在秸秆禁烧、防汛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设立12支“党员先锋队”,推动党员干部在一线锤炼本领,全镇干部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显著提升。
绘就发展“新图景” 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李国强带领镇党委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路径。
产业融合促振兴。依托垦地共建平台,联合红星农场打造“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带”,大豆、玉米等作物亩产提升5%;大力发展农机跨区作业,以“跨区收割+交易市场+智服基地”三链融合,辐射本地机械制造集群,带动创收1500万元,相关事迹被国家级媒体广泛传播。
城镇治理焕新颜。老旧小区“四网”改造工程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加密的通北镇至北安市往返客运班次连通城乡脉搏,交通道路标线、电子监控系统安装和消防设备的更新提升了城镇基础保障能力。通过一系列举措,通北镇的城镇功能不断优化,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荣获“省级文明乡镇标兵”荣誉称号。
民生改善暖民心。以“强基赋能、辐射带动”为目标,以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为枢纽,构建起功能集成、高效便捷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18个饮水安全工程、路灯亮化工程等民生项目次第开花,9个文化活动广场跃动幸福身影。28支“通北红马甲”服务队穿梭街巷,年均400余场助老宣讲如春风化雨,98%的群众满意度背后,是民心最真实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