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 育人的新方案
——黑河学院积极探索创新为思政教育注入活力
为传承“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创新发展、育人戍疆”的办学精神,中俄边境线上我国境内唯一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黑河学院将思政课堂延伸到边境线上,为思政教育注入全新活力。《行走在中俄边境线上的大思政课——在黑龙江边讲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故事》教学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本科)一等奖,成为我省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标杆案例,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方案。
图为黑河学院师生刚刚结束一堂行走在中俄边境线上的“大思政课”
现场教学——有风景有感情有温度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黑河市大黑河岛国旗广场,广场从开工建设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仅用26天。”黑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英在黑龙江江边为同学们上思政课,她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们屏气凝神的聆听,知识内容如春雨润物一般入脑入心。学生张书涵难掩震撼地与同学交流:“26天内完工,这在其他国家难以想象。”
为深化思政教育内涵,创新育人模式,黑河学院积极开展“有风景有感情有温度”的现场实践教学活动。他们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等特色教学资源,深度融合思政课内容,以重要历史事件为时间坐标,将重大节庆节点、历史榜样事迹与“时代楷模”精神转化为生动教材,让学生在实景沉浸中触摸历史脉搏、感悟精神力量。
黑河学院统筹谋划,创新探索出“线下行走讲授+线上资源共享”教学模式,“行走在中俄边境线上的思政微课”向全体学生开放,点击量达数十万,实现大中小学生同步学习;与市教师发展学院联合举办系列活动,助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实景课堂——让思政课真正“行走”起来
为深度挖掘并充分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全力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黑河学院围绕“红色边境、开放边境、文化边境、生态边境”四大主题,设计“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构建起一套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实践教学体系,为边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拓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中俄黑龙江大桥、瑷珲历史陈列馆等都是思政课的实景教学基地,打破了传统教室的空间束缚,让思政课真正“行走”起来。学生们在实景中感受历史的温度、文化的魅力和时代的脉搏,增强了思政课的现场感和直观性。思政教师张萌告诉记者,从教学实践来看,“行走的思政课”具有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度、丰富教学内容等优势。在课程中,学生们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显著提升,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了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示范引领——在学生心底播下奉献边疆的种子
“行走的思政课”以沉浸式教学为笔,在学生心中勾勒出边疆发展的壮丽画卷。通过实地踏访国旗广场的庄严肃穆、王肃公园的峥嵘历史,对话驻守边疆的建设者与戍边卫士,学生们深刻领悟到“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将个人理想与家国使命紧密相连。这种“行走的课堂”不仅让思政教育“活”了起来,更在学生心底播下了奉献边疆的种子。
思政教师张萌曾在白雪覆盖的黑龙江江边为学生们上了一堂思政课。“在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户外上思政课,虽然寒风扑面,但我听得激情澎湃!我亲眼见证了黑河市凭借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将冰雪旅游、运动、文化与试车产业紧密融合,把‘冷资源’变成‘热经济’,完美诠释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人文传媒学院学生顾博文说:“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珍惜自然馈赠,守护生态环境,用创新思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今年四月,思政教师董雪在瑷珲历史陈列馆马占山历史陈列展为大中小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通过‘行走的思政课’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段烽火岁月,我深深被马占山将军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所感动。”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学生岳国峰说:“作为一名高校学子,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传承英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几年,3000余名该校毕业生主动投身边疆建设,在边境贸易、文化交流、乡村振兴等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成为“大思政课”育人成效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