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守住绿水青山底线,更要助力企业轻装快跑。市生态环境局始终秉持“生态+营商”的双优理念,积极实施“帮扶式、保姆式、打捆式、3+x”四项硬核举措,破解项目审批难点、堵点,推动项目快落地、早开工。
“帮扶式”管理,把问题解决在图纸上。安北—黑河换流站500kV线路工程推进过程中,遭遇项目选址与生态红线重叠的“卡脖子”难题,市生态环境局紧急组织省内知名专家,针对项目选址选线合理性开展多轮研讨,逐项破解报告编制难点,为企业精准提供了解决方案。建设单位负责人感慨:“专家手把手指导,让我们少走了3个月的弯路。”这种提前介入、专业指导的服务模式,已成为我市项目审批新常态。
“保姆式”服务,环境要素精准护航。“再大的锦旗也表达不了我们的感谢!”孙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如期开工,企业将一面印有“尽职尽责排忧解难竭诚服务优质高效”的锦旗送到了市生态环境局环评服务专班。该项目开工在即却面临环评“卡壳”,市生态环境局综合研判后,迅速成立服务专班提前介入,专人全程跟踪指导报告编制,开通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在多方努力下,仅用15个工作日,“卡壳”的环评批复落地。
“打捆式”审批,并联办理提升效能。面对北安市北安—北岗110千伏线路工程等3个输变电项目需30个工作日依次审批的困境,市生态环境局创新实施“打捆”审批,将3个项目合并办理,通过一次性申报、一次性审批,仅7个工作日便高质量完成审批。国网黑河供电公司也成为黑河市首批“输变电”项目享受“打捆”审批红利的企业。
“3+X”模式,跨科联动破除壁垒。在孙吴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项目中,市生态环境局打破科室界限,将环评、入河排污口、排污许可三项审批整合为“合一审批”,通过跨科室联动和全程技术指导,审批时间从常规的110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实现“一套材料、一次办结”,为企业节省大量时间成本。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深化“生态+营商”改革,通过创新政策引领、优化行政审批、细化服务方式等举措,让更多企业享受“双优环境”带来的红利,为黑河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绿色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