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发展脉动 记录奋斗之美
——本报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回眸
经过一个多月的策划、组织、实施,本报乙巳蛇年“新春走基层”采访报道活动圆满收官。
在举国喜庆的新春氛围中,在阖家团圆的温暖时刻,报社广大记者奔赴田间地头、社区工厂、春运一线、企业车间,聚焦那些“舍小家、顾大家”坚守岗位的劳动者,用镜头定格,用笔尖书写,记录他们的新春故事。
在采写报道中,记者们被基层一线火热的生产生活和一线工作者的坚守付出深深感动,更从他们身上获得了诸多启迪与感悟。今天,本报组织刊发聚焦专版,记录记者在“新春走基层”中的所感所悟、所思所想。
乡村振兴的希望与力量
春节期间,踏入北安市城郊乡新华村的群拓果蔬采摘园大棚,扑面而来的生机与温暖,瞬间驱散了冬日的寒意。翠绿与鲜红交织的草莓世界,是自然与科技完美融合的成果,更是村民们辛勤劳作与智慧的结晶。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我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
图为高鑫(左一)在新华村的群拓果蔬采摘园大棚内采访
与村党支部书记朱伟峰的交流,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从种苗的精心挑选,到种植过程中的精细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责任。他们用现代化智能设备,提升了生产效率,让乡村与时代接轨,展现出科技赋能农业的强大力量。朱伟峰眼中的热忱与自豪,不仅是对草莓丰收的期待,更是对乡村未来的坚定信心。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大棚间那别具一格的网红打卡点。这不仅仅是一个拍照的地方,更是乡村发展思路转变的体现。它表明,新华村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而是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的新模式,试图通过打造全方位的乡村旅游体验,吸引更多游客,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付出,也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乡村未来的期许。他们期待着游客的到来,期待着草莓大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带动更多村民走向富裕。
离开新华村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里的每一颗草莓,每一个忙碌的身影,都让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与力量。新华村的发展,是无数乡村努力奋进的缩影,它让我们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只要我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乡村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 高 鑫
朴素的家国情怀
这是我作为记者第4次参加“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却是第一次关注到护边员这个群体。
我不曾想到在黑河漫长的边境线上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身披铠甲的边关战士,不是人民警察,他们只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却在领着微薄报酬的情况下,毅然守边护边。他们对祖国的爱用任何文字和语言表达都是苍白的。但作为一名记录者,我仍试图把这种无私的、默默的爱国情怀用语言表达出一二。
护边员关英鹏告诉我他家家谱上提到,他们家族已在这里生活了四百多年,四百年前他们是否也像现在这样戍守边疆?那应该又是一段浪漫而伟大的故事。
图为张洋洋(右一)张莉(右二)在拍摄爱辉边境派出所民警日常巡检
返程走在巡边路上,左手边是被精心装饰的江堤,右手边是安宁祥和的村落,远望是被冰雪覆盖的江面和另一个国度。这场景让我的心中突然注入一股暖流:这就是家啊。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国和家不仅需要边防官兵和戍边民警的保护,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保护,这就是中国人世世代代传承的家国一体的情怀。
本报记者 王 彤
从“将就过”到“讲究过”
春节期间,深入乡村探寻新春里乡村的新变化。我深刻感受到,农房改造不仅是砖瓦材料的更迭,更是村民生活品质的飞跃,是乡村振兴道路上温暖而坚实的一步。
走进一户户村民家,暖意扑面而来,室内设施一应俱全,让他们的生活舒适度大幅提升。这看似简单的改变,背后却是村民对生活品质追求的具象化,是从“将就过”到“讲究过”的心态转变,更是乡村文明程度提升的生动注脚。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句诗描绘的乡村画面在爱辉区张地营子村有了新的诠释。村民们在改造后的家中团圆过节,笑容里满是幸福。这些农房改造的“小变化”,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乡村发展的新希望,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本报记者 温 浩
看人间烟火 品幸福味道
春节期间,我走进爱辉区四嘉子乡小乌斯力村曹秀君老人家,体验满族群众独特的年俗。
图为韩玉洁(右一)向满族群众学习剪窗花
八大碗里更多的是牛肉、“翻身饼”“隔年饭”都成了久远的记忆……新时代背景下的满族年俗,让人感受到了“幸福中国”就是触手可及的烟火气。“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常年量足价稳,群众餐桌上满满当当的物资,是对幸福最生动的注解,“天天过大年”是老百姓普遍的心声。春节的年味离不开满桌的美食,但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早已不再停留于吃得饱、穿得暖,每年都举办的“村晚”就是文化供给延展出来的幸福新内涵。
剪窗花、做蒸碗、炸年糕、贴年画,年俗在传承与创新中,与时代同步,与幸福相伴。记者走基层的脚步,也将继续踏遍人间烟火,看尽奋斗场景,记录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韩玉洁
护路,护万家平安
公路养护员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小时以上,几乎全年无休,随时待命。由于冬季长时间在寒冷气温下工作,皮肤都变得黝黑粗糙,手脚脸上或多或少都有些冻疮,手上也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茧子。
采访当日,气温极低、部分路段飞雪漫天。出门前我特意穿上厚厚的棉衣裤,全副武装之后才鼓足勇气投入采访。然而,随着工人师傅在车外站了一会儿,我就感到有些吃力。寒风几乎是瞬间就打透了我的衣物,刮到身上让人站立不稳,吹到脸上带来阵阵刺痛。在这种环境下,师傅们还要挪走公路上散落大树杈、石头等影响交通安全的障碍物,甚至还要用手触碰那些冰冷的路牌、护栏。明明都是血肉之躯,可他们却像是不知疲倦,将所有的力量都灌注进了工作中。
护路,就是护万家平安。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公路养护员始终坚守一线,将汗水和辛苦留给自己,把道路的绝对安全留给大家。他们每一个人都很平凡,却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了不凡贡献。他们是极寒里的坚守者,值得我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本报记者 张 嵩
为了心中最温暖的回响
在跟随铁路线路工的采访过程中,我内心满是感动。这些线路工,是“隐形”的英雄。
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铁路线路工已迎着凛冽寒风出发,背着沉重工具包,坚定地走向铁轨,细致入微地检测,每一颗螺丝、每一根枕木都不放过,他们就像铁轨的“医生”,敲敲打打间判断铁轨的“健康状况”。
寒冷的天气给他们工作带来极大挑战,手上满是冻疮却习以为常。工具包里冷硬的馒头、安全帽内壁凝结的冰珠、胶鞋里浸透雪水的袜子,拼凑出了这群“隐形人”的日常。
这些把半生“焊”在铁路线上的人,用龟裂的手掌托起千万人的归途。他们不曾听过旅客的道谢,但每一列平安抵达的列车,都是他们心中最温暖的回响。
本报记者 王思函
爱是最好的礼物
今年“新春走基层”的采访,是我记者生涯中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跟随“爱心妈妈”去看望她们的孩子,我看到了爱的力量,无声却有力地改变着彼此。
图为那文晶(右一)同苏晶了解“爱心妈妈”服务团队情况
听到苏晶讲述小男孩从不会笑到笑着奔向她喊妈妈,我由衷感慨,原来爱真的能成为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和段凌云去看望涵楦时,那一声甜甜的“段妈妈,你来啦”,让我瞬间眼眶发热。涵楦家中的遭遇令人心疼,可她在“爱心妈妈”的陪伴下,从沉默寡言变得活泼开朗,让我看到了希望的光。
这些孩子在苦难中顽强生长,“爱心妈妈”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照进他们的生活。我深知,这不仅是她们的善举,更应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责任。愿我们都能化作微光,传递这份爱,让更多孩子在温暖中茁壮成长,让世界因爱变得更美好。
本报记者 那文晶
异乡的坚守 柔软的牵挂
在这个春节,当大多数人都沉浸在回家的喜悦和团圆的幸福中时,我走近了几位选择坚守在异乡岗位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异乡人在城市奋斗的身影,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那份藏在心底的乡愁与对未来的期许。
采访中,我感受到了王前伟的乐观与坚韧,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范纪良则用他的厨艺,为更多的人带来家的味道,那份对女儿的思念和牵挂,让他在工作时更加用心。而渠敬顺,一个扎根黑河20多年的老兵,他的身影在社区里忙碌穿梭,成为居民们心中的温暖依靠。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春节的另一种意义。春节不仅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更是无数人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时刻。
他们的坚守,是为了生活,更是为了责任。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着力量。从他们身上,让我看到了普通劳动者的伟大与不易,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那份跨越千山万水的亲情与思念。每一个坚守在异乡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家的美好记忆,那是他们前行的动力,也是他们最柔软的牵挂。
本报记者 王静钼
让民族传承活在当下
在兴安岭的莽莽林海间,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族乡如同一颗镶嵌在绿色绸缎上的明珠。这里的人们,是大自然的仰慕者,也是文化的守护者。今年春节,记者与鄂伦春族同胞一同在山水间迎接新春的到来,感受到每个人对传统文化自信和尊重。
图为于淑鸿(左一)在新鄂村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莫春霞
怎样拍好这次“新春走基层”报道、讲好这个民族故事?记者两次深入新鄂乡,早迎朝晖,晚沐夕阳,拍摄了很多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这个民族的发展脉络、文化符号。年近七旬的孟淑英老人一开口,鄂伦春长调高亢而悠远,仿佛将人带回鄂伦春族以歌为语、以林为家的岁月。拍摄现场,记者不禁肃然起敬。
迎接新春的到来,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希望。“每个鄂伦春老人的离世,都像带走了一座博物馆,民族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执着守护根脉,让更多的民族传统活在当下。”新鄂乡乡长杜晓星满怀感情的话,让记者记忆尤其深刻。
本报记者 于淑鸿
冬日暖阳 无声温暖
春节期间,我采访了黑河瑷珲机场的春运坚守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奉献的篇章。他们的付出与坚守,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无声却温暖人心,让我们在寒冷的冬日里,依然能够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温暖。
图为公冶德裕(右一)在黑河瑷珲机场采访
这些春运坚守者的故事或许平凡,但正是这些平凡中的伟大,汇聚成了我们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总有人在为你守护,为你照亮前行的路。
本报记者 公冶德裕
采访在外地工作的宠物美容师冉萍,让我看到了一份坚守与奉献。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她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履行。通过这次采访,我深刻体会到了“过年”对于每个人的不同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表达。正是这些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让这个世界始终温暖。
本报记者 王 丹
在小区物业一整天的采访,让我深刻感受到,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忙年”人,用他们的辛勤付出,守护着小区所有业主的团圆与幸福。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但正是这些平凡的点滴,汇聚成了春节最温暖的底色。让我们向这些坚守岗位的物业人致敬,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让我们的春节更加温暖、祥和。
本报记者 李丹丹
今年“新春走基层”,我采访了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急诊科医生。除夕夜,当万家灯火点亮享受团圆的喜悦时,急诊科有的是忙碌的身影和匆匆的脚步。急诊科是医院最前沿的“战场”,每一秒都在与时间赛跑,每一刻都在为生命护航。他们的“年味”是忙碌、是坚守、是奉献。他们是生命的守护者,是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本报记者 岳宇卓
踏入孙吴县辰清镇桐利汉麻科技公司打麻车间,扑面而来的是忙碌与炽热,全然感受不到室外近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
图为宫玉忠(右一)深入麻厂采访
农民在家门口工作,不仅有可观收入,还能照顾家庭,变“冬闲”为“冬忙”。此次采访,让我真切感受到汉麻产业的蓬勃生命力,它承载着农民的希望,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十余年深耕,孙吴汉麻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释放出巨大的民生红利,改变了一方百姓的生活。
本报记者 宫玉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