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2024年版《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曾一度被认为灭绝的“黑河马”重新录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使得黑河马这一珍贵种质资源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黑河马品种属于黑河市特有的珍贵畜禽品种资源,1986年版《中国畜禽品种志》曾收录,2006年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时,没有记录黑河马。2021—2023年,恰逢国家实施第三次种业普查,省市部门高度重视灭绝品种的重新普查工作,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了普查工作专班,搜集查找了大量档案记录、历史文献等资料,在全市进行了摸底调查,制定了《黑河马遗传资源普查技术要点》,明确了黑河马的品种特征、体型外貌、体尺范围等信息。市县普查办开展了拉网式排查,历经多次现场实地考察、充分论证,经省普查办核实、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认定,重新找到了黑河马。此次普查发现黑河马不仅推动我国畜禽种业创新,更是马类遗传资源保护的重要成果。
黑河马是在索伦马和蒙古马的基础上,通过多品种杂交改良,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育和人工培育,形成的兼用型地方优良培育品种。历史资料显示,黑河马从1937年正式开始培育,1955年建立“黑河北方种畜繁殖场”,1963年确认为新品种。在黑河独特的寒冷气候下,形成了黑河马独特的品种特点,体质干燥结实,性情温驯,有悍威,抗寒抗病力强、适应性好、耐粗饲。作为寒温带马种,黑河马耐寒能力极强,能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环境中正常生活,适应高纬度地区的艰苦条件。它挽力出色,持久力强,是农业生产、运输的得力助手,曾在边境巡逻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市按照“保种、扩量、增效”,做大做强优势特色畜牧业的思路,制定了《黑河马核心群组建与选育技术规范》《黑河马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推进黑河马产业规范生产,近三年我市马匹数量呈现快速增长阶段,全市存栏1.4万余匹,从能繁母马饲养量看,年均增长在7%以上,带动全市养马户470余户,促进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实现黑河马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借黑河马重回《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的契机,我市将进一步强化黑河马品种保护、产业开发和推广工作,持续将黑河马产业做优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