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日前通过远程调取自动传输红外相机上的数据,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驼鹿的身影。近年来,胜山保护区坚持生态优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提升可持续发展生态承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图为科研人员在野外开展植物资源本底复查
为建立健全保护区植物资源本底数据库,胜山保护区依托东北林业大学科研团队与佳木斯大学科研团队深入开展为期两年的植物资源本底复查及昆虫资源外业调查工作。复查期间,在保护区内各种地形、地类设置调查样线16条,样点21处,详细调查了各种植被类型,今年新采集珍贵植物标本6科48种,150余份;昆虫样本12目46科85种,近300份,目前,已进入内业整理和报告及成果出版阶段。以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为载体,积极搭建大学生实践平台,为多位硕士、博士毕业生提供重要课题来源,在学校、保护区合作中多层次多路径融入植物保护、生物学、生态学等跨学科前沿知识,助力保护区科研成果转化,为促进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持续增长提供数据基础。
图为科研人员在安装远红外相机等装置
作为胜山保护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红松既是小兴安岭的标志性建群物种,也是重要的科研载体。胜山保护区与东北林业大学研发项目组合作,阶段性开展保护区内天然红松野外普查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红松松针红斑病、红松幼苗枝枯病、云杉芽锈病、落叶松枯梢病以及蛀干害虫等主要病虫害防治工作,并通过开展红松种源保护专项行动,规范野生红松籽采集利用行为。织密智慧保护区一体化管理网络体系,实现对植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昆虫和水生生物等类群的自动化监测,通过引入无线自组网红外相机生物多样性在线监测及自动识别系统,累计监测到马鹿、赤狐、雪兔、鸮类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12组,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决策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
胜山保护区每年结合“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等重要节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官方公众号“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日常宣教,不定期推送保护区工作相关政策法规、工作动态、电子图书《植言物语》等,提高保护区工作的知晓度和认知度。升级改造胜山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科普展览馆,提升科普教育效果,增强公众科学素养。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系列宣传活动,综合宣传展示胜山保护区林草生态建设成果、动植物科普知识等,进一步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参与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