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高颜值”催生经济发展“高素质”
——我市厚植生态优势探索践行“两山论”新路径
沿着“醉美龙江331边防路”前行,车行山间,人游画中,满目苍翠,令人心旷神怡;黑龙江畔,碧波荡漾,微风拂面,成群的鸟儿或在江面惬意嬉戏,或贴着水面振翅飞翔;穿越城市与乡村,连绵的绿色从深山向城市蔓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徐徐铺展。
图为黑河绿意盎然的林海风光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径,全力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以生态环境的“高颜值”,不断刷新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生态环境保护
让生态绿色底色“更鲜明”
2023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位居全省第一,国控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100%,位居全省前列;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为全省唯一;爱辉区获评县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生态县、乡镇、村比例分别达到83.3%、73.9%和61.4%……这是我市坚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打造绿色生活环境的一帧帧生动剪影。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
我市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与修复等重大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坚决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攻坚战,连续两年获全省“田长制”考核第一名,清理河湖“四乱”图斑1501个,完成造林绿化10.42万亩、森林抚育13.55万亩,实现连续36个防期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16个防期零火灾的历史性突破。持续打好“三大保卫战”,深化散煤污染治理,扎实开展秸秆禁烧管控行动;分类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累计排查入河排污口400余个;强化“绿盾”自然保护地专项监督,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实施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建成区绿地率达44.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6平方米/人。建立黑臭水体长治久清长效机制,全面完成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开展污水管网补短板三年攻坚行动,新建改造排水管网约100公里,市本级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75%以上,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9%左右。居住区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配套规划公共绿地、附属绿地,配建停车位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大力推进《龙江居示范图集》建房试点,为68户D级危房改造建设新型节能农房。完善垃圾分类组织建设,实施示范点(区)建设,形成全民参与垃圾分类良好氛围。
绿色低碳发展
让金山银山成色“更亮眼”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民群众幸福感提升的背后,是我市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绿色福利”,更得益于全市上下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信心和决心。
坚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我市聚焦省“4567”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具有黑河特色的“335”现代产业体系,全市谋划储备战略新兴产业项目221个,占比43.6%,围绕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领域谋划项目98个,总投资104亿元。创建省级节能降碳绿色化政策奖励企业8户,北安市象屿金谷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绿色供应链企业。
依靠科技创新,我市不断开辟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依托院士工作室、科学家工作室,组建5个产业技术研究中心(院),围绕黑土保护、大豆产业、冰雪交通汽车智能测试等领域重点实施了一批技术攻关项目。突出抓好生物经济发展,加快推进自贸片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爱辉区生物经济产业园建设,全市实施生物经济领域重点项目14个,年度计划投资7亿元。加快布局建设数字基础设施,中国移动黑河云能力中心、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大厦主体工程完工。
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我市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建成钼精矿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建设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及报废轮胎回收再利用项目,实施废弃矿石回收再利用项目。全力推动生产矿山绿色升级,创新“矿区转型+新能”“生态修复+新能源”模式。
“两山”转化路径
让绿色生态价值“可持续”
“在这里看绿树成荫,听林海涛声,享清风扑面,真是妙不可言。”来自上海的张大爷和老伴儿退休旅行的第一站就选择了心仪已久的黑河。推窗见绿、开门见景的“美颜”模式,不仅为市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让这里成为吸引游客的“强磁场”。
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深挖历史文化,突出异域风情、矿泉康养两大亮点,推出青山满目访春之旅、火山矿泉养生之旅、极致自驾趣味之旅、红色征程研学之旅等26条精品旅游线路和44个网红打卡地。结合中俄互免团体旅游业务,策划推出贝加尔湖生态之旅、原始森林狩猎之旅、冷水垂钓休闲之旅等8条全新跨境旅游线路。火山游、生态游、康养游、跨境游不断壮大。
黑河的冬季寒冷漫长,如何把“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成为黑河的一道必答题。近年来,黑河寒区试车产业日臻完善,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指导的标准化、专业化发展模式。已实现国内整车厂家试车全覆盖,并吸引众多国际著名汽车品牌在黑河开展试车业务,零部件厂家、轮胎企业测试范围走向国际化。成功举办三届寒区试车节,入选寒区试车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和国家级寒区试车服务业标准化试点,2023—2024试车季测试车企、人员、车辆分别增长28%、53%、68%。
加速新旧能源转化,打造绿色能源产业集群。我市持续深化能源结构改革,大力推广风、光、生物质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方式,建成运行水电站共11座,集中式风力发电项目3个,分散式风电项目6个,生物质发电项目2个,先后有4座小水电站获评国家级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重点推进新能源项目13项,总装机规模265万千瓦,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