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安看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之二
耕“新”向优 创造垦地合作“北安模式”
“你看,这是今年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800亩试验田,用新技术的作物高度是爷爷辈儿,没用的是孙子辈儿。”北安市赵光镇镇长常百春的话,逗得大伙儿哈哈大笑。
但常百春是认真的,他说,水肥一体化技术是黑龙江省供销数字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来赵光时推广的,这是一种将水溶性肥料通过设备溶于水后,从细小管道精准滴灌给作物,而且不用施底肥,特别适合水资源匮乏的北安。
走在田间,记者一行被一片玉米田前的设备站吸引了,问及其作用,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李海成打开了话匣儿,“这是气象监测站,这个圆轱辘能测太阳辐射和光照时长,这个小桶可以采集雨量数据,这个灯能诱捕和识别害虫,还有这个定时定向自动巡航的无人机,可以帮我们巡视田间情况……”
北安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发展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2022年赵光村整村2.43万亩耕地全部交由赵光农场按照农垦家庭农场模式运作,当年玉米、大豆实现肥减量增,产量大幅提升,全村粮食增产182万斤,创历史新高,打造了可推广可复制的“赵光样板”。2023年赵光镇实现了整镇耕地托管。
“赵光样板”的尝试得到了认可,北安市与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进一步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垦地人才、农机、农技资源力量,成立省内首家北大荒区域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立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农业生产科技体系,创造了以“土地托管”和“技术服务”为主体框构的“新型统分结合”经营模式——“北安模式”。
“北安模式”有效促进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协调统一,带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据北安市农业农村局统计,垦地合作托管服务面积从2021年的15万亩,增长到2024年的106.5万亩,大豆、玉米合作地块平均亩产分别提升41.6%和40.3%,收益分别提高280元以上和460元以上。2023年粮食产量增加1.41亿斤,首次突破24亿斤。
在拥有20多年大豆制种历史的北安,如今正在加速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北安市农业农村局四级主任科员马功臣介绍,北安现有种子公司16家,其中一半是“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多年来,繁育了68个大豆知识产权品种、84个优良品种,年育种面积124万亩,繁育良种18万吨以上,占全国的17.8%。
北安市大龙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龙达科研所负责人栗铭徽说:“北安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科研育种工作,先后为我们建设了生物实验室、常规检测实验室、田间专用气象站,还建设了高标准农田450亩。”
经过三年的努力,北安市今年成功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该产业园将重点围绕大豆产业做文章。“我们将从大豆的种植、种子精深加工、大豆产业一体化推进等方面发力,今年南片5个乡镇确定了近10万亩的大豆种植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马功臣说。
良种需有良机播。“现在赵光镇的垦地合作模式升级到2.0版了,从农垦请来技术指导,按照农垦的标准改装镇里的农机、培训驾驶员,农忙时的人手紧张缓解了,农民还学到了技术。”常百春告诉记者。
目前,北安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9.2万千瓦,农业机械保有量为46393台套,全市耕、种、防、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99.90%。2024年通过引进中帛智慧农机装备制造项目、扶强金慧玲农业机械,进一步推动农机装备向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方向快速发展。同时,整合全市现有39家现代农机合作社的优势资源,组建农盛农业公司,新购入1900台智能终端化农机装备,并提升人才队伍素质,用良机助力粮食增产。
“我们积极鼓励种粮大户更新换代农机,这样有利于提升种植技术。同时推广大垅密植、大豆种子包衣、大豆根瘤菌等新型技术,加强大豆食心虫的防治,确保粮食产量稳定。”马功臣说。
如今,北安市与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已共建10万亩国家级、省级大豆“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方”“万亩创建片”,打造4条现代农业示范带、6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8处垦地现代农业合作标准化种植基地。以科技赋能的“北安模式”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耕作模式,切实趟出一条具有北安特色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