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一庭副庭长张岩——
全心全意守护公平正义之秤
他,是个一年到头都很忙碌的人,桌上永远摆放着一摞摞的卷宗,不论节假日还是下班后,单位里总有他忙碌的身影;他,是个透过蛛丝马迹找寻案件真相的人,扑下身子沉下心,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手握公平之秤,守护正义良知;他,珍爱着自己的职业,忠诚于自己的事业,他的信念像自己的名字一样,岩骨铁肠,公平公正。
他就是黑河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一庭副庭长张岩,曾先后获得黑龙江省法院办案标兵、全市法院办案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22年获得黑河市“五一劳动奖章”。
不忘初心 坚守心中那杆秤
选择从事法官这个职业要从张岩上高中时谈起。“年少时,看到身穿法袍的法官明察秋毫地断案,为百姓伸张正义,感觉非常‘酷’,所以对法官、检察官、律师这些职业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守护公平正义成为了心中的信仰。”就是怀揣着这样纯粹的梦想,经过不懈地努力,2013年,张岩通过考试进入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从此踏上了他梦想的守护公平正义之路。
张岩梳理案件信息
2014年,张岩审理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案件,是一起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合同纠纷案。双方当事人因回迁房屋位置发生争议,诉至法院。怀着既紧张又期待的心情,张岩跟随同事来到现场测量,比对拆迁协议中的草图与竣工平面图,经过全方位的调查取证认定房屋位置未变动,驳回了当事人的诉讼请求。“通过这个案子让我意识到了书本内容和现实案件的差距。”张岩回忆道:“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太过专业、僵硬,要像和唠家常一样处理纠纷、调解矛盾,更容易让大家接受。”
审判员在正常程序中进行调解、交流都是需要技巧的,既要刚柔并济,又要讲明道理,但私下与当事人交流是绝对不允许的。“经常有陌生人打电话找我,大多想让我在案件上通融一下。我只能告诉他拨错号码了或者直接挂断。”张岩笑道,这么多年他时刻“警觉”,与当事人保持距离。
10余年来,在摸索中学习,从案件审判中感悟,张岩也从一个青年“小伙”成长为一名值得信赖的人民审判员。
刚正细致 端好心中那杆秤
法官的刚正是正心、正言、正行,案件的判决直接关系到群众对法律的信任、对维护公平正义的信心。“在一个案件的财产保全中,我们前往当事人所在地实地查看,返程时当事人突然往我们车里扔一个报纸包着、有大酱块那么大的东西,可能是现金。”张岩一边说一边比画着它的形状,“当时把我们都惊住了,赶紧给抛了出去。任何时候绝不能忘记我们的根本,要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要对得起这一身法官袍。”
办理案件过程中,不仅要把公正时刻记在心间,更要严把事实关、证据关、法律关,因为每一个证据、线索都将直接影响裁判结果。在一起物权保护纠纷案中,双方当事人是亲属关系,被告为原告保管一笔金额不小的款项,后来关系破裂认为钱款不清,诉至法院。面对其中人物关系复杂、往来金额款项颇多、涉及时间线冗长等困难,处理起来难度相当大,“我们需要梳理计算出,双方在六年里小到十几元的玩具费用、大到十几万元汇款等各种金钱往来,以及对应的各种相关证据。”张岩说,这需要极其细致认真。当时正值炎热的六月,为了保证案件审理期限,张岩抢抓时间计算一笔笔金额,繁复的账目让人眼花,那几天除了吃饭睡觉,他在案桌前一项项核对,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张岩的同事王慧对记者说:“他是我们院里公认的最谨慎细致的法官,很多大家可能忽略的地方他都能想到。”
为民发声 放平心中那杆秤
每年都会遇到几个棘手的案件,有当事人失联的,有具体事实难以查清的,一旦处理不好,不仅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容易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张岩在庭审现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前不久,张岩和同事就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件,一审时始终联系不到被告,二审时法院只能先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法院民一庭庭长代柳怡告诉记者:“在大家都认为找到被告希望渺茫时,张岩始终坚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联系各相关部门从案件中寻找信息,终于和被告取得了联系。”
“法院应当保护好当事人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张岩严肃地说,他打通被告的电话后,向其讲明利害关系,使案件得以重新调查,大大缩短了结案时间。张岩以最大的程度保障群众发声,践行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铮铮誓言:“我将全心全意守护心中那杆公平正义之秤,真正为百姓着想,就像电影《第二十条》里面的那句台词,用真正的公平正义去回应每一个老百姓的诉求,去回应他们的情感,回应他们最朴素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