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张建华 李晓峰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进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要找准着力点。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生产力的逻辑来看,高水平对外开放所涉及的制度变革、体制改革和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等新型生产关系变革是提升新质生产力内在动能的应有之义。
高水平对外开放使全世界共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红利
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离不开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对中国而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在广度和深度上更为充分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汇聚高新人才与优质资本。一方面,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各地不断引导全球先进优质人力资本向重点区域集聚,初步形成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人才集聚效应。另一方面,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与良好稳定政策环境吸引全球优质资本重仓布局中国市场。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达到了201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比增长34.9%,高技术产业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865家,同比增长32.2%,开放型经济集聚全球优质资本要素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世界也在不断共享中国发展的机遇和红利。一方面,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给外资企业提供了共享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的新机遇。更高水平地开放使外资企业能够利用中国全球最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和集成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快速增强的创新活力,共享中国高科技发展前景和潜力巨大的超级市场。另一方面,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为世界提供优质人才、资本与制度要素。如在资本方面,2023年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0418.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7%。又如在制度方面,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加入RCEP等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为全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等制度要素,与世界共享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红利。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24年一季度全球制造业PMI均值为49.6%,高于去年四季度47.9%的平均水平,整体恢复态势向好,为中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2023年我国与RCEP其他14个成员国合计进出口额较协定生效前的2021年增长5.3%,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进出口规模和占我国外贸总额比值均为倡议提出以来的最高水平。各类开放平台建设发展良好,必将在更广阔的空间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多机遇。截至2023年底,国务院已设立165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港)。自贸试验区和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的部署和实施,展示了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必将汇聚更多高端人才和更优质生产要素,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一方面,美国“脱钩断链”式打压导致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外部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国内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还面临着掣肘新质生产力快速形成的诸多因素。如国内管理体系及规则制度还无法快速适应与引领国际经贸规则的新变化、新趋势,需要进一步深化制度型创新;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还不足以主导不合理、不公平的国际经贸规则的调整;原创性、前瞻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标志性成果还不够多,在某些前沿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差距,等等。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
逐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要以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和面向世界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作用,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强化制度创新功能,勇于对标国际先进规则,探索促进关键技术突破的制度创新方向和重点。不断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范围,完善外向接轨的市场体制建设,促进国内外规制对接与融通,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低水平的对外开放意味着只能被动接受国际经贸规则,而持续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的核心目标是构建符合全人类发展需要、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体系。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金砖国家、RCEP等国际合作平台作用,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持续提炼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积极探索并制定区域高水平贸易规则,凭借新型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势,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规则体系的话语权。全面深入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改革,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的影响力,推进经济全球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朝着合作与共赢的方向发展。
筑牢国内统一大市场根基。统一的国内大市场是中国形成“共轭环流”之势、促进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基础,是沟通国内外市场的压舱石。高水平对外开放首先要立足于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制度规则,降低国内市场联通的制度壁垒,释放市场活力。以促进各类要素的自由循环畅通为前提,推进市场基础设施高标准联通,实现物流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发展。同时,积极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更高效率实现内外市场联通,促进国内国际市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营商环境,为促进新质生产力生成创造基础条件。
加强对外科技创新合作。全球化经济发展时代,科学技术的交流合作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路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方向应涵盖科创的交流开放,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应积极参与国际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更加包容地融入世界重要国际组织的科技创新网络。以重大国际研发任务为载体,鼓励国内有实力的研发机构、企业院校、咨询机构走出国门,主动对接国际前沿科研平台,产学研深度融合组建国际产学研合作体系,联合攻关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同时,发挥中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在基础研究和前沿科研领域,支持拥有高水平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基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而重点布局的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科技创新集聚的外溢效应,提升本土研发机构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作者单位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