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撑和基因血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今天,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站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视角不可或缺。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寻找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性和关联性,创造出适应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文化创新与发展的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文明征程。文化因创新而辉煌,我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接续建构中华新文化,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可靠的智力支持。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中华新文化的历史底蕴。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之源,是最具中华民族特征的文化基因,曾经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新时代建构中华新文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新文化的基底,能够产生强大的根脉效应,为新时代建构中华新文化提供深厚的历史底蕴。
传承革命文化——建构中华新文化的鲜明底色。中国的革命文化是在近代中国面临的危机中,传统时空与现代时空转换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征途中,所形成的兼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讲,革命文化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是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中所产生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又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初心使命。因此,新时代建构中华新文化离不开对革命文化的赓续与传承,以革命文化作为中华新文化的底色,能够产生强大的聚合效应,为新时代文化自信镌刻上浓郁而独特的鲜明底色。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构中华新文化的精神底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立足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吸收国外文化有益成果,在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与改革的进程中,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性、中国特征、时代特色和科学特点的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其内涵在不断地丰富与拓展,是当代中国不断攀登高峰的精神支撑。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确立本身就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因此,新时代建构中华新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培育与践行,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华新文化的底气,能够产生强大固本领航效应,为新时代建构中华新文化夯实精神底气。
新时代要增强建构中华新文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大建构中华新文化的创造性力度,在传承与发展中建构中华新文化,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搭建起新时代建构中华新文化的核心线索,实现中华新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层次互动,为新时代建构中华新文化提供内生资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底蕴发挥其根脉效应,以革命文化为鲜明底色发挥其聚合效应,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底气发挥其固本领航效应,在三者有机融合和创新发展基础上,不断赋予中华文化新的内涵,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推动新时代中华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建构起面向民族、面向世界、面向时代、面向未来、面向科学、面向大众的中华新文化,此时,中华新文化将呈现出新的生机与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呈现出内涵更加丰富、格局更加宽广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单位为黑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