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黑河市在全省“田长制”工作考核中位列第一
系统推进 全面构建田长制“网格化”管理体系
黑河市域内耕地面积2895.5万亩,保护好珍贵的黑土地,实现永续利用,是摆在农业农村人面前的新课题。经全市田长制责任体系共同努力,近日,在2022年度全省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田长制”工作考核排名中,我市取得全省第一的可喜成绩。
如此“大考”,“成绩”优异,关键在于高度重视、系统推进。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行耕地保护利用“田长制”,对耕地实行网格化管理,把责任落实到人头、到部门、到地块,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我市严格落实“田长制”,制发黑河市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田长制”工作方案、工作规则、配套制度和考核办法,建立市、县、乡、村和网格、户“4+2”六级田长管理责任体系,已全部登记造册。
眼下,正是农忙时节。爱辉区坤河乡坤河村“田长”宁义和往常一样,每周都要到村里的田间地头走一走,看看有没有耕地被占用或被撂荒。
在我市像宁义这样的“户田长”共有105057名,按照市、县、乡、村、网格、户六级设置,他们常常在田间地头“打转”,密切关注农作物长势,严查耕地违法使用情况,为良田监管构建起了网格化责任体系,实现了网格管理全覆盖。
2022年全市各级田长巡田62513次,对破坏黑土耕地问题要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让每一块耕地都有自己的“守护者”。市田长制办公室对各县(市、区)通过调度指导、工作进展情况、实地巡查情况等方面,共调度26次,全面掌握了田长制工作有效开展。
夯实责任体系 织密耕地“保护网”
民以食为天,土为粮之母。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就是保住老百姓的饭碗。
我市进一步强化了黑土地保护示范区创建,每年落实黑土耕地保护示范区面积559.4万亩。全面推行黑土耕地保护“田长制”,切实形成统筹组织、分工负责、合力推进、齐抓共管的黑土耕地保护利用局面,稳定黑土耕地数量,提升黑土耕地质量,改善黑土耕地生态,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基础。积极探索建立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服务运行机制,稳步提升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应用水平。
同时,统筹协调“网格化”资源。层层压实责任,将稳定黑土耕地数量,提升黑土耕地质量,改善黑土耕地生态,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防治耕地水土流失,以及固体废弃物整治、大棚房问题整治、行政监管执法工作等保护性措施,由县、乡、村、网格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各级田长对黑土耕地数量、黑土耕地质量、黑土耕地生态等落实情况建立成册,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
形成工作合力 强化考核“指挥棒”
2023年是我市扎实全面开展田长制“工作落实年”的关键一年,全方位做好田长制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全市各责任单位坚定不移履行黑土耕地保护职责,把黑土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部门,到地块,到人,进一步强化措施保障,激励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推动形成统筹组织、属地管理、分工负责、合力推进、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实现黑土耕地保护利用全覆盖,切实筑牢国家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坚实基础。
市田长制办公室建立“田长制”会议、督导检查、考核等8项制度。通过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准确全面掌握各级田长、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有力推进“田长制”工作从“有名有责”向“有能有效”转变,确保责任上肩、工作到位。
此外,为确保巡田检查常态化,充分发挥田长制作用,督促指导下管一级,加强日常巡田,我市建立起各级巡田检查台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多种媒介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广泛接受公众监督,防止破坏耕地保护。
我市还划定出黑土耕地边界、摸清黑土耕地底数,形成一张“底图”,建立一个“平台”,对基本农田、“两区”和高标准农田黑土地耕地数量实施严格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因地制宜推行科学轮作,推行深松(耕)整地,推广“五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同时,构建黑土耕地生态保护体系,建立科学完整的黑土耕地生态保护考评体系,加强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和四旁绿化建设,遏制水土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