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这充分表明,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已成为国家战略,将充分发挥我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有效载体与平台功能,将不断增强我国国际贸易投资竞争力,同时尊重合作国家利益,积极为伙伴关系提供发展机会,在务实合作中谋求共同发展。
一、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整体态势
自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以来,我国先后分6批设立了共21家自贸试验区(1+3+7+1+6+3),分别为: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2015年设立广东、天津、福建3个自贸试验区,2017年设立辽宁、浙江等7个自贸试验区,2018年设立海南自贸试验区,2019年设立山东、江苏、黑龙江等6个自贸试验区,2020年设立北京等3个自贸试验区。我国自贸试验区经过10年的建设发展,布局基本实现了沿海、内陆、沿边的全覆盖及主要经济区域之间的有效连接,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制度创新探索、试点经验复制推广、经济辐射带动、助推国家战略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黑河市利源达专用车制造有限公司的 工人在生产作业。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摄
(一)制度创新探索实现突破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各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落实举措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发现,绝大部分举措中包含: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等重点任务。
(二)试点经验有效复制推广
改革试点经验可复制、可推广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各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截至2020年底,自贸试验区累计探索形成260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同时,自贸试验区所在地的政府部门也积极将各片区形成的、在省级权限范围内的试点经验向其他地区复制推广,没有设立自贸试验区的省份主动借鉴自贸试验区的先行先试经验成果,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学习推广先进改革经验的热潮。
(三)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前18个自贸试验区共新设企业39.3万家,实际使用外资1763.8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4.7万亿元,以不到全国4‰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国17.6%的外商投资和14.7%的进出口规模,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辐射带动作用来看,各自贸试验区通过贸易驱动、消费拉动、内外资引致、产业集聚等渠道对所在地区综合经济发展产生正向影响。
(四)推动国家战略实施
从国际层面来看,自贸试验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从国内层面来看,自贸试验区促进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北振兴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二、沿边型自贸试验区开放的优势特色
(一)沿边型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优势沿边型自贸试验区(黑龙江、云南、广西)依托与周边国家毗邻、分布众多口岸和通往周边国家便捷的陆路大通道的地缘优势,以面向周边国家对外开放合作为重点,在发展边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旅游、跨境金融和跨境劳务合作等领域特色明显。
在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黑河跨境电商园区智能仓储物流中心 的工人在搬运货物。 新华社发
(二)沿边型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服务对象
沿边型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合作重点对象是与之毗邻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性区域。例如,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合作的重点对象是俄罗斯和东北亚国家、云南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合作的重点对象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广西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合作的重点对象是东南亚国家。
(三)沿边型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经济优势特色
依托与周边国家毗邻、分布众多边境口岸和通往周边国家便捷的陆路大通道的地缘优势,打造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的开放高地,形成带动东北、西部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沿边开放型经济发展特色,其功能定位主要是打造面向毗邻周边国家经济合作前沿阵地和沿边型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以及沿边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四)沿边型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优势产业特色
依托连接国外的便捷口岸优势,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依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平台载体优势,与周边国家要素资源优势互补与跨境产业链分工合作,重点发展能源加工以及跨境商贸、跨境物流、边贸加工及跨境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
(五)沿边型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制度创新特色
围绕沿边开发开放和跨境经济合作为重点领域进行制度创新探索。大力推进陆路口岸和边民互市点便利化通关措施,开展跨境公路货物运输、跨境铁路集装箱班列常态化运行等国际陆路物流合作模式,并积极推进“边境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边境加工+边贸出口”等边境贸易模式创新;围绕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农业、跨境金融、跨境旅游和跨境劳务合作等重点领域进行跨境经济合作的先行先试。其中,广西和云南自贸试验区探索的是沿边金融开放和跨境劳务合作、黑龙江自贸试验区探索的是对俄特色医疗旅游模式等。
三、黑河自贸片区建设成效及升级方向
(一)建设成效
1.差异化制度创新,加快成果有效落地黑河自贸片区首创推出典型案例105项,其中34项获全省复制推广。2020年,跨境电商货运物流“多仓联动”创新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50典型案例。中俄跨境运输车辆“一站通”综合查验管控新模式获海关总署备案。“党旗引领、创新自贸”党建引航工程,入选全国首届自贸区党建创新典型案例。2021年,“创新中俄跨境集群建设”案例入选国务院印发的自贸试验区第四批18个“最佳实践案例”。
2.建设国际大通道,发展跨境产业集群发展跨境能源资源综合加工利用、绿色食品、商贸物流、旅游、康养、沿边金融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跨境农产品加工、进口中药材加工等一批特色产业的“6+N”跨境产业集群规划形成,绿色食品、机电制造等产业链已见雏形。
3.优化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赋能黑河自贸片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赋能,对标世行标准,与普华永道合作查找营商环境问题集中整改。推出“一站式”涉外服务专区、“照后证前”审管联动机制、“绿色审批通道”、“一审N承诺”等特色营商品牌。开展589项省级赋权承接工作,梳理拟申请市级赋权事项,完成区级36项赋权划转。
(二)升级方向
1.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加强顶层设计逐步建立自贸试验区考核评估长效机制和重大标志性成果奖励制度。探索开展国家层面的自贸试验区立法工作,从而做到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有法可依。进一步完善自贸试验区内部法律制度,为开展关键性制度创新及开放风险与压力测试提供制度保障。
2.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针对沿边区位特征和禀赋进行差异化定位,通过积极探索具有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来减少同质化竞争,并实现不同区域自贸试验区的均衡、协调发展。将地方自贸试验区首创精神与服务国家发展的大局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服务我国发展战略的能力。
3.积极争取改革自主权,推动制度创新进一步增强在全国范围内整合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创新资源能力,加快提升对全球各地资源的配置能力。突出差异化特色推动制度创新。结合战略定位,充分掌握实际需求,在优势特色领域推动差异化制度创新,形成一批具有显著特色的制度创新成果。
4.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拓展自贸试验区产业链与供应链积极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形成以产业链及生态系统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新优势。拓展和延伸自贸试验区产业链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进行,一是以现有的特色优势产业为核心,在自贸试验区内拓展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和关联产业,完善产业配套服务,形成产业集群。二是顺应自贸试验区内要发展具有特色优势产业的定位,把产业链的下游逐步扩展到自贸试验区外部,稳步提升自贸试验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5.坚持金融开放与创新,完善金融监管机制持续深化金融创新以及与国内市场衔接,提升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拓展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围绕自贸试验区企业需求探索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人民币跨境使用。进一步完善自贸试验区的金融与风险管理机制,搭建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安全网。
(作者系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