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内要闻 黑河时政 社会新闻 民生新闻 行业动态 新闻专题
边境旅贸 文体新闻 全市各地 生态黑河 时空黑河 市长热线 评 论
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保持使用公勺公筷、不聚集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生冷食物。 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 监督就是爱护,公开就是倡廉。 心不贪,利不沾,非法集资莫靠边。 远离非法集资,拒绝高利诱惑。 全民动员,同筑禁毒防线,人人参与,共建和谐社会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黑河新闻网  >  美文共赏
回忆儿时往事
//heihe.dbw.cn  2023-02-09 10:16:32

  时光荏苒,儿时的往事历历在目。一年一度的春节刚刚结束,在欢声笑语的回荡中,我不禁回想起儿时的春节。

  那时候,我们特别容易满足。住的是泥草房,睡的是土坯炕;没有手机,没有液晶电视;没有麻辣烫,没有烤肉串;麦当劳和肯德基闻所未闻,反季节蔬菜和时令水果更是芳踪难觅。

  我们的幸福非常简单:母亲缝的新衣服,父亲糊的红灯笼;没有包装纸的糖球,一啃一道牙印的冻梨。屋里糊了报纸,感觉特别亮堂;门口贴上对联,顿时喜气盈盈……对我们男孩子来说,最有吸引力的还是那一百响的小鞭。每年都是老叔把几挂小鞭拆开来,一五一十数着分给我们六个叔伯兄弟。我们团团围着老叔,眼巴巴地期待着。当红红绿绿小巧玲珑的鞭炮终于拿到手的时候,那份掩饰不住的喜悦,用“心花怒放”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过年最令人向往的两件大事,一是杀年猪,再就是大秧歌了。到了腊月廿三过小年,就算正式踏进了春节的门槛。其实在此之前,杀年猪才真正是过年的开始。那个时候,家家人口多,五六个甚至七八个小孩子,加上爷爷奶奶,十多口人,张嘴吃饭的多,出工挣钱的少,多数家庭入不敷出。年底分红的时候,不但拿不回钱来,生产队的账簿上反而又多欠一笔口粮款。只有劳力多、条件好的家庭或者上等的富裕户,才能从队里领回五六百元钞票回来,让大家羡慕眼红。年年拉饥荒的家庭,一年到头,就指望着喂几口肥猪卖点零花钱。辛辛苦苦劳作了一年,再困难再紧巴,也要杀口猪过年。所以村里家家的猪圈都养着几头肥猪,除了留着自己过年用的,其余卖给公社收购站,既完成了生猪交售任务,也收入一些现钱,解决春节和来年一整年的一部分开销。

热闹的秧歌表演 崔多全摄

  一直到了数九寒冬,能冻住猪肉了,人们才开始杀年猪。农民朴实善良、懂得感恩,这一年里,盖房垒垛、红白喜事、求求借借,乡亲们都没少帮忙。年底了,借杀猪的机会,把大家都请来,大碗酒、大块肉,痛痛快快吃喝一场。一桌坐不下,摆三桌四桌;一天请不完,请两天三天。实在亲戚,关系铁的朋友,吃完了还得端回去一盆热乎乎的猪肉和烩酸菜,让家里人也尝尝。整整一个冬天,大家排号杀猪,轮班请客,村里的男人们几乎天天都有肉吃,有酒喝——客请完了,一头猪也吃得所剩无几了。过年肯定不够了,打听打听谁家杀猪多,有多余的肉可卖,去称一些回来。不仅仅是过年,还有这一大正月呢,自己家吃加上招待客人,没有猪肉那是绝对不成的。

  那时候没有冰箱冰柜,大家都用碎冰块来冷冻保存猪肉。在井沿的冰山上用镐头把冰块刨起来,再用小爬犁一趟一趟拉到家里。把要贮藏的猪肉和猪头、猪蹄、猪下水用碎冰埋起来,再浇上几桶水冻实。这样不仅能保存到过年,还能一直冷冻到二月二呢。这种自然冷冻的猪肉保鲜效果好,还非常安全——不管是老鼠、野狗,对这种天然的“冰柜”,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望洋兴叹。

  大秧歌在当年的东北可是城乡过年最火爆的重头戏呢!通常由村里最有面子、最有号召力、也最喜欢热闹的人出来组织并带队。锣鼓唢呐、红旗彩旗等装备,村里都是现成的。秧歌队所有村民自愿参加。头两排选的都是年轻的俊男靓女。领舞的叫做“拉衫的”,是特别有经验的行家里手,通晓所有古典和现代秧歌舞的全套舞蹈动作。“拉衫的”身披彩旗,左手手绢,右手绸扇,嘴里吹着哨子指挥队员变换舞蹈动作和队形。男队员穿着平时的服装,只是肩上斜挎一条彩带;女队员脸上化了妆,穿着颜色鲜艳的绸缎长袍,非常大气也非常漂亮。

  进了腊月,村里的秧歌队就开始集中练习了。激动人心的鼓声每天咚咚咚传遍全村,把年味渲染得淋漓尽致,也敲得大家心里长草,都惦记着扔下手里的活计,扭秧歌去。村里有位七十多岁的老汉,是全村闻名的秧歌迷。每天吃完早饭就去练秧歌,刚出门听见鼓声响了,不由自主地就随着鼓点扭起来,一路扭到排练场地。

  进了正月,秧歌队就该沿街拜年了。公社干部、各单位领导、生产队大小头头……凡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秧歌队都要挨家挨户拜年。不等秧歌队进院,主人家就点燃了鞭炮。热烈火爆的鞭炮声表达了主人真诚的欢迎和感谢。桌上早沏好了茶,摆着卷烟糖果。如果主人是特别重要的人物,“拉衫的”还要即兴演唱一段,临时现编拜年的喜庆词,唱一句擂一通鼓,大家一阵鼓掌欢呼,气氛一瞬间达到了高潮。唱完了,主人就该赏烟了。有身份、条件好的,赏的都是成条的“大前门”“大生产”之类的好烟;条件较差的,赏便宜一点儿的“握手”“迎春”。无论赏的烟贵还是贱,多还是少,秧歌队都不介意,乡里乡亲的,心意到了就行了。

  大秧歌的高光时刻,是正月初三的全公社秧歌大汇演,同时这也是过年的高潮。这一天,全公社六七个大队的秧歌队不管路远路近,都要来公社大院轮番表演。公社这天安排专人接待来拜年的秧歌队,燃放鞭炮,发放礼品;主要领导也出面迎接并发表讲话,向大家表示欢迎和感谢,祝贺新年。秧歌队在公社大院表演,所有的人都使出浑身解数,拿出看家本领,舞蹈动作和唢呐配合得天衣无缝,前进后退动作整齐划一。绸扇翻飞似彩霞落地,锣鼓铿锵如惊雷震天。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如果两个秧歌队遇到一起,那就更热闹了,你缠我,我绕你,上演包围与反包围的大戏,这时就看“拉衫的”指挥艺术和锣鼓唢呐的水平了,绝不能松劲,更不能乱了节奏,这样才能在两个秧歌队的缠斗中取得优势,占得上风。

  给公社拜完年,秧歌队还得去给各单位拜年。供销社、收购站、机管站、邮局、银行营业所、中心校……直到下午三点多太阳偏西了,秧歌队才完成预定任务,偃旗息鼓,鸣金收兵,各自坐车回家。

  元宵节,是秧歌队正月里最后一次重头戏。这次汇演通常是在晚上,灯笼是主要道具。队员们手执各式各样的灯笼:有绸缎的,有彩纸的;有圆形的,有菱形的;光源有用蜡烛的,有用手电筒的……形形色色,五彩斑斓,让人大开眼界。过了十五,秧歌队也不会解散,村里没走到的,各家各户走一遍。除了多收点卷烟,也免得拜年没拜到,人家挑理。

  二月二龙抬头,这是春节期间的最后一个节日。到这个时候,再富裕的家庭,年嚼果也消耗的差不多了。刨开院里冻肉的冰堆,里面只剩猪头、猪蹄、猪尾巴了。把它们的表皮都用火烤得黑黑的、煳煳的、硬硬的,然后用水泡,泡好了再用刀刮。拾掇得白白净净的,就可以加上佐料放铁锅里烀了。猪头吃完,意味着春节所有好吃的都吃完了,过年所有的程序也都结束了。

  春天来了。虽然遍地白雪还没开始融化,但是阳光暖暖的,春风柔柔的,社员们也该上工干活了,学校也要开学了——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收了心,新的一年开始了……

 
作者:吴晓明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梁陶陶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更多>>
· 【边城文萃】立春诗词
· 新春回乡
· 元宵节之夜
· 十里长江上元情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
Copyright©2002-2006 HEIHE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黑龙江东北网络台 中共黑河市委宣传部 黑河日报社 主办
黑河新闻网联系方式:0456-8223257 QQ:2730088696 E-mail: tym4673@126.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56-8223216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