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农村水系“毛细血管”
——爱辉区全面启动小微水体排查治理工作
为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6月初以来,爱辉区全面启动小微水体排查治理工作,将河湖长制体系向小微水体延伸,对全区5383处小微水体进行全面排查,管水治水到村进组入户,打通了河湖管理“最后一公里”。
下好排查治理“一盘棋”
小微水体,是指分布在农村地区的沟渠、坑塘、堰坝等,是水系末端的“毛细血管”,不仅有生态涵养价值,而且大多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爱辉区把全面建立小微水体河湖长体系,深入开展小微水体治理管护,作为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绿色爱辉、幸福爱辉的重要手段,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担当、压实责任,凝聚合力、集中攻坚,扎实推进排查治理行动,全力做好排查建立小微水体名录、建立河湖长名录、设立公示牌和综合治理四项任务。爱辉区小微水体点多面广、情况复杂,为了强化组织领导,爱辉区成立了由区总河湖长任组长,由生态环境、住建、水务、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抽调精干力量负责小微水体排查治理工作,明确了小微水体排查治理时间表、路线图,确定阶段目标、任务、措施、分工,按照要求时限完成了排查治理任务。
打通农业灌溉“肠梗阻”
“前些年因为干旱,我家水稻产量特别低。”西岗子镇农民陈荣奎说,因为地势高,留不住水,小农水设施多年没有清淤,基本丧失了蓄水灌溉功能。这几年政府开展“小微水体”治理项目,开挖坑塘、硬化沟渠、新建泵站,水稻田“吃水”无忧,年年丰产。
为夯实农业生产生活基础,坤河乡以村为基本单元,对辖区内小微水体进行全面排查,以“小微水体”治理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法治管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全面解决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保护“盲点”“难点”问题,深入推进全乡河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西峰山乡与周边林场工作人员深入实地,对疑似点位的小微水体开展“地毯式”排查,精准掌握小微水体数量、分类、分布等具体情况,完成排查疑似小微水体图斑224处,实行小微水体台账动态管理,将排查结果录入“小微水体排查APP”,推动小微水体数据信息共享,加强小微水体治理管护基础,推进小微水体规范化管理,打通河湖治理“最后一公里”。西岗子镇对照排查标准,开展拉网式、全覆盖大排查,对排查系统推送的卫星遥感疑似图斑逐个复核,建立了乡村级小微水体台账,实行小微水体台账动态管理,推动小微水体数据信息共享,为小微水体整治管护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消除了群众“身边的污染”。
建立联动机制“全覆盖”
小微水体,既要建好,也要管好。爱辉区比照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制”体系,建立片区、村、村小组三级网格化联动管理机制,每个村小组为全区小微水体明确一名管护员,负责清理、管护本村组塘堰;每个村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副主任担任监督员,负责监管村各组塘堰水面有无漂浮物、水草和垃圾、污水直排;每个片区由一名塘长负责巡查各片区“小微水体”治理管护情况,做到了全区水域管理全覆盖,确保了黑臭水体治理无死角。
通过采取一系列得力举措,爱辉区各村屯群众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全区小微水体“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基本实现,为美丽爱辉蓝图擦亮了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