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降雨多发季节,我市气象、疾控部门提醒
降雨时:做好安全防护降雨后:防止疾病发生
近期,我市进入降雨多发季节,给大家出行以及生活都带来相应的影响,降雨过后的高湿环境也会对身体健康有所影响。雷雨天气居民居家、出行时应该如何避险?强降雨过后,应采取哪些健康防护措施?就大家关心的问题,笔者日前采访了市气象台、市疾控中心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为大家带来降雨天气安全注意事项。
在户外时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市气象台工作人员李萌告诉笔者:“暴雨来临时,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出门,尽量使用工具探路,带好雨具,走路重心后置,注意观察避开下水道井盖,若在电线杆附近时感到脚下发麻,应立刻止步后退。尽量不要靠围墙、建筑物行走,防止建筑物倒塌、高空坠物等危险发生。步行中尽量避开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雨天路滑,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李萌提醒,遇到山洪时,要保持冷静,尽快向上或较高地方转移,不要沿着行洪道方向跑,而要向两侧快速躲避,更不要轻易涉水过河。暴雨行车很危险,为此车内应准备安全锤、手电、车载手机充电器、具有一定浮力作用的抱枕等应急物品。为保险起见,可将车载灭火器提前放置在触手可及之处。
在室内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李萌提醒,暴雨来临时,室内要关好门窗,防止雨水进入屋内,检查电路、炉火等设施是否安全,当积水漫入室内时,立即切断电源、煤气等设备;不宜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防止雷电流通水流传导而致人伤亡;尽量不要拨打、接听手机,别使用电话线等上网;处于危旧房屋或在低洼地势住宅的群众应及时转移到安全地方,提防旧房屋倒塌伤人,可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堆置沙袋或堆砌土坎。
此外,就如何做好安全避险,市气象台为大家总结了以下方法:尽量避免前往山区等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遭遇突发的洪水时,应迅速远离汽车、桥底、地下通道等低洼地或容易被水冲走的场所。躲避时要就近快速寻找高地、不会滑坡的山坡、楼房等坚固场地避害,如果不幸遭遇洪水倒灌入室,应尽快撤离到高处。一旦遭遇泥石流,要立即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山坡上跑。跑动时,要注意查看前方道路是否有塌方、沟壑等情况,并随时察看有无掉落的石头、树枝等;如遭遇险境,要紧急呼救,拨通手机,讲明险情所在位置、人员伤情、所需要的帮助等;如在人群密集的地区,可大声呼救,在人少或狭小空间,可通过敲打的方式尽可能产生较大的声响;白天可用镜子借助阳光,向过往的路人、车辆等反射光信号夜晚可用手电发光,三长三短发送信号。
强降雨过后,高温高湿环境下,极易引发肠道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皮肤病等疾病的发生。对此,市疾控中心建议,外出归来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并使用流动水;要注意饮水安全,饮用开水、瓶装水,不要饮用生水、有异味的、呈现浑浊的水;要防止食品污染,目前气候湿度大、温度高,细菌、霉菌易繁殖,食品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因此,饭、菜尽量当日清,剩菜剩饭要冷藏,食前加热要彻底;切勿用雨水洗果蔬,如果暂时不能保证新鲜食材供应,建议食用合格的包装食品;家中进水应及时彻底清洗着雨厨具、餐具,消毒后再使用,简便易行的消毒方法是煮沸,洗净的餐具完全浸泡在水中加热至沸,保持15分钟即可达到消毒的目的;不要食用受污染、霉变、未洗净的瓜果、野生的蘑菇、生冷食物;及时清理外环境以及居室周边的雨水、垃圾,减少蚊虫滋生,防蚊、灭蝇。清洁被淹的物品和环境时,应戴橡胶手套,尽可能避免共用毛巾,保证一人一巾,且经常消毒;要密切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饮食起居生活要规律,避免过度劳累,随时注意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一旦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