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军人底色书写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访逊克县新鄂乡新鄂村党支部书记张焕鹏
采访张焕鹏共三次,从初春到盛夏,每一次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初识他,在疫情防控的紧要时期,执勤卡点上见的面,作为新鄂乡新鄂村党支部书记,一名退伍军人,他已经连续多日坚守在一线,他走路带风,少语能干,因为正处于备耕生产的关键时刻,检修农机具、购置肥料,村里农民的事儿太多需要他处理,没有更多的时间接受采访。
再识张焕鹏是在初夏六月,全县上下正在加紧进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新鄂村学习成果显著,尤其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有着自己的新做法,记者再次来到新鄂乡采访了张焕鹏。
疫情时张焕鹏在卡点值守
担起责任就要“服务不打烊”
新鄂村是鄂伦春民族下山定居第一村,村内生活着达斡尔、蒙古、回、满、汉等多个民族。2008年新鄂村就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省级文明村”;2009年被评为黑河市“卫生先进村”,是个老典型,村农业基础较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让民族村寨散发出新的活力,这是张焕鹏作为鄂伦春民族村带头人认真思考的问题。张焕鹏不仅年轻有干劲,他思维活跃,在新农村建设上有着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早在2015年,他就通过个人自筹资金,购买大型机械凯斯收割机1台和配套机械。2019年,他再次筹集资金,购置大型机械2台(套),为新鄂村加快推进高标准规模经营做出了示范引领。
在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他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村内街道全部实现硬化,2019年新建、维修村边沟7000余米。全村电话、自来水、电、有线电视入户率100%;村里有便民超市、蔬菜店,基本能够满足全村人的生活需求;有农家书屋、有老年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广场;他还带领村委会对排水管网、网通光纤、道路两侧绿化带、人行道等配套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张焕鹏注重加快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新鄂村201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160万元,他争取民族发展资金,在新鄂村建成了笨榨豆油加工厂,目前厂房等土建工程全部完工,加工设备已安装完毕,预计投产后,年可加工大豆200吨,既可增加村集体收入,又可带动村民就业。用张焕鹏自己的话说:“当了书记就要担起这份责任,为村民服好务,没有条件可讲,不能打烊。”
为村经济发展就要做到“源头活水”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村里如何延长经济发展链条,张焕鹏想了千遍万遍,他和村班子商定,下好民族村旅游这盘棋。他通过“党组织提议、支委会讨论、党员会表决、群众会通过”的方式,就如何立足鄂伦春族民族村这一特色优势,为民族兄弟谋福祉,张焕鹏积极学习先进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经验,以文游结合为抓手,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投资主体,全力打造鄂乡风情旅游度假村。2018年以来,度假村接待旅客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今后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特色文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借助“鄂伦春族下山第一村”“美丽大沾河”特色景点建设,打造鄂伦春旅游文化品牌,依托生态文明村创建等活动,建设美丽新鄂,新鄂度假村被评为三星级旅游景点,度假村养殖供游客欣赏的野生动物;有娱乐项目骑马、射箭、垂钓、漂流等;度假村常年提供农家田园绿色蔬菜、葡萄采摘等,如今新鄂旅游已经成为逊克县品牌。
关键时刻要把村民“装在心里”
张焕鹏的外公孟吉新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从小在外公影响下崇敬英雄,18岁张焕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人。多年来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雷厉风行。“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退伍军人,更是村里的书记,随时听从党的召唤。”这就是张焕鹏在接到疫情防控通知时对组织的保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和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爱人和孩子在县城,他守在村里两个月,每天上午8点半,他都会准时到村委会打开广播,播放疫情防控知识,每天用近10个小时的时间去卡口值班、入户排查。疫情初期,新鄂村的群众普遍反映买不到口罩,张焕鹏联系各种渠道,给村里拿回来300个口罩和1桶消毒液,解决了村里的燃眉之急;有的村民家里没有粮食,他就通知村民报需求,统一组织人员和车辆进城采购,自掏腰包给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购买米、面、油。2020年夏季沾河涨水,村里农民300多公顷土地面临考验,张焕鹏二话没说,带着村里党员干部24小时堵坝,日夜值守,直到洪水退去,保住了良田,当年秋季农民增收600多万元。村民赵明告诉记者:“涨水那阵子,别人可以轮班休息,焕鹏书记一直在岗,就怕我们地淹了减产,他不爱表达,但啥时候都把我们装心里。
张焕鹏悬挂宣传标语
第三次采访张焕鹏是盛夏7月,鄂伦春族同胞盛大的节日——古伦木沓节,新鄂村锣鼓喧天,焕鹏书记身着盛装,正在组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布鲁”,三次相见已是老朋友,见到记者笑容满面,他高兴地介绍说:“今年沾河漂流游客很多,要把旅游做成全县乃至全市的旅游观光‘网红打卡地’。”今后他还要继续提升新鄂村生态环境,不仅要吸引人,还要留住人,让农民发展经济的同时传承好民族文化,明年再看新鄂村将更加生动而有厚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