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司法干警,头顶着庄严的警徽,手握着法律的权威;他们奔走在群众中间,田间地头、居民小区……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把群众当亲人,为群众解决身边最急最难的事儿,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急,他们就是基层人民调解员。近日,记者跟随爱辉区西兴街司法所所长郭英华,走进了基层调解员的一天。
群众诉求无小事
早上八点多,西兴街十五委平房区的居民代表们就聚到了司法所,“已经有半个多月了,我们40来户居民都是自己去挑水,很远、很不方便,而且多数都是老年人,吃水用水都是问题,郭所长帮着解决解决吧。”吴大爷是这些居民中的热心人,一直帮着张罗自来水管线维修问题。“维修队师傅来看过了吗?维修预算是多少?”在司法所的调解室里,郭英华一边向居民了解情况,一边与社区调解员共同协商解决办法。
像这样的调解会,多的时候一天要开上两三场,涉及最多的就是自来水管线、供热管线、下水管线的三线老化问题,房屋漏水、邻里问题,事情虽然不大,可每一件都关乎着老百姓的生活,郭英华都尽力去调解,需要协调相关部门的,积极奔走。
“郭姐,楼上杜阿姨家的漏水问题解决好了,她的女儿还为我粉刷了墙面,太感谢你了!管线老化总是漏水真是让人着急啊,现在问题彻底解决了,我家也放心了。”节能居民楼的王女士给郭英华打来电话,告诉她这个好消息。原来,从去年开始,王女士就多次到社区反映楼上漏水问题,自己家里的墙面总是阴阴潮潮的,社区经过协调,给王女士包赔了损失,粉刷了墙面,问题也得到了解决。郭英华边说着,脸上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真替这两户居民高兴。
把群众当成亲人
郭英华每天接触的都是群众最实际的生活,解决的都是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事儿,她把“进百家门,知百家情,合百家意”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困难当成是自己的困难,把群众的需求当作自己的使命,辖区的居民都亲切地称她“郭姐”。
“妹子,孩子上学学费上有困难,你就跟我说,我帮你想想办法。这次给孩子带来点生活用品和牛奶,给孩子补充营养。”“郭姐,多亏了你,不但帮我们调解纠纷,还帮了我和孩子这么多,真是太感谢你了!”下午上班前,郭英华顺路去看望了前段时间调解的家庭纠纷的当事人赵红(化名)。
郭英华尽自己的能力,对困难群众给予更多的关心。有一年的三九天,辖区节能楼供热管线因年久失修出现了大面积的漏水,不得不停止供热。楼中居住的多是老人,郭英华急在心里,反复与社区调解会及居民代表协商,帮着大家出主意。有的是租户,户主联系不上,有的是无人居住,维修费一时间很难收齐,供热无法恢复。找维修队,多方联系居民,郭英华每天都要去了解进展情况,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供热恢复了,郭英华的心也放下了。
还有一次,福龙社区八委五组的9户平房受附近拆迁影响,导致房屋地基下陷,天棚裂口,成为危房,给居民的人身财产带来威胁,部分居民要上访。郭英华了解情况后,主动介入并及时把该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她多次到居民家走访调查,将居民家中受损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将问题形成图片文字材料上报,同时动员居民们暂时搬离危房。她积极与动迁办、开发办、棚改办、拆迁办等有关部门进行协调,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充实自己服务群众
郭英华有个习惯,她习惯把到居民家中走访、调解纠纷的过程记录下来,撰写成民情日记,并对典型的案件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提高自己的调解能力。每周五下午,如果没有调解工作,郭英华都和同事们一起学习研究法律法规,“咱们做调解工作的,法律知识一定要弄准,刚颁布的《民法典》是我们现在最急于更新和记忆的,今天咱们重点学习《物权法》这部分内容。”同事们一边探讨案例,一边熟悉法条。
工作之余,郭英华发挥她音乐方面的专业特长,带动社区的文艺骨干们常年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原创法治文化节目30余个,结合街道、社区文化,写身边人、演身边事,让群众都能听得懂,提升法治文化宣传效果。
记者手记:司法为民,服务大局,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许许多多像郭英华一样的司法干警们,用这句话激励自己,他们关注民生、维护群众利益,以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投入到人民调解工作中,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营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只要居民群众需要,司法干警都会出现在现场,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一场又一场纠纷,维护居民和谐安宁的生活。
|